大樹跤的歌仔調「歌仔」是明代以降流傳於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說唱娛樂,後隨清代移民遷臺而在宜蘭地區生根,並在當地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因其無舞臺、無容妝的落地演出形式,往往又被稱為「落地掃」、「塗跤趖」。舊時,農閒季節的蘭陽平原,可見三五好友集結在大樹下,憶起家鄉彈唱著故里歌謠,藉著手捻扇...
表演呈現以「和」字為依歸週末假日期間,永樂市場前廣場人潮熙熙攘攘,大稻埕戲苑裡卻有種難得的平靜,江之翠劇場正、副團長魏美慧、陳佳雯及資深團員/《行過洛津》製作人劉宛頤在排練前擠出時間,一群人與其說是接受專訪,更像是在回憶2016年謝世的劇團創辦人——周逸昌先生。劇場界習慣把江...
為學生點亮一盞曲香的明燈培育傳統表演藝術人才的重要推手游素凰,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致力於戲曲音樂教育近三十年,獲得教育部2021年第八屆藝術教育貢獻獎的殊榮。「每位爭取獎項的老師都非常優秀。」游素凰說該獎項難能可貴之意涵在於︰擔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期間,推動一項意義非凡的...
能劇在日本已有六百多年歷史,1957年日本政府將能劇列為國家無形文化遺產,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與崑曲同時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對能劇的保護已然達到頂峰,但在近兩年全球肺炎疫情肆虐之下,能劇與全球的表演藝術皆受重創,有鑒於此,去年9月能劇觀世流宗家之一的第十代片山九郎右衛門以臺灣人熟悉的民間信...
電影歌仔戲的短暫輝煌2013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師生在一次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原以為佚失的首部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1955年)電影拷貝,震動文化界。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王亞維說《薛平貴與王寶釧》拷貝的出土,對他有如珍寶,也展開他對戰後歌仔戲與影視媒介結合的研究契機。王亞...
北管藝術家邱火榮、潘玉嬌夫婦於2015年由文化部授證成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北管音樂或亂彈戲保存者」,隨後開啟了一系列的傳習工作,然而早在1990年代,兩人的女兒——邱婷女士即意識到這門藝術無可避免的式微,多年來篳路藍縷站在第一線上,奮力守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