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即興口白歌仔 創新唸歌好搖擺

  • 次標題:第132期-2020/10
  • 點擊數:954
鄭美唸歌搭配的是月琴,儲見智擔任大廣弦伴奏。
簡介

岡本原、微笑唸歌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封神榜有看你就知,以前你若沒看是真沒採,我現在欲念就是這個哪吒鬧東海,自頭聽到尾就會知啊~」畫面中,今年85歲的臺灣唸歌國寶楊秀卿正準備開始說《封神榜》中精采橋段〈哪吒鬧東海〉,拿著月琴的林恬安卻用臺語的方式跳出來幽默一段。「這東海我知!東海夜市雞腳凍,也有湯包卡贏鼎泰豐,雞排割包香貢貢,咖哩拉麵湯頭最香濃」原來此東海非彼東海,拉著大廣弦的儲見智跳出來糾正:「即馬講的是東海龍王住的那個東海嘿」。

傳統曲調 說唱講故事

在幽默的對話中,臺灣的傳統藝術——唸歌,以不同的年輕形象,讓生猛有力的臺灣味重新出發。這支微笑唸歌團的《唸啥咪歌》專輯MV46個國家參賽之7,000多項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得到全球設計頂級獎項——2016紅點傳達設計大獎(Red Dot AwardCommunication Design)。

「我很感謝這個獎項,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唸歌』。」儲見智談到那年在頒獎典禮現場,外國人雖然看不懂中文,也聽不懂臺語,但仍然響起如雷掌聲,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仍是感動滿滿。

「唸歌」指的是以傳統曲調述說故事的說唱藝術,在臺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用於消遣娛樂的四句聯,一路發展到可以成為450分鐘的大戲;在電視、電影不普及的年代,家家戶戶最期待的,就是在廟埕前、樹蔭下,說唱藝人拉把板凳就地開唱,一人彈奏月琴、一人拉大廣弦,精彩故事就此展開。

「傳統的歌仔一句有七字,四句成一篇,俗稱四句聯仔」鄭美說,唸歌可以一人獨唱,也可以雙人對唱,題材取自勸人向善、忠孝節義、時事新聞或民間故事,唸歌曲調多依照故事內容選用七字調、江湖調、都馬調等既有曲牌,歌仔冊保留許多臺語的聲韻、用詞、優美而動聽。

唸歌插口白 觀眾更入戲

不同的唸歌者有不同的表演風格,鄭美與儲見智、林恬安夫妻的「唸歌」功夫,均承襲自國寶級說唱藝術家楊秀卿。今年85歲的楊秀卿,由於自小眼盲,家人送她去學習說唱藝術作為一技之長。她的唸歌生涯橫跨了戲棚、藥攤、電台與灌錄唱片,她自創「口白歌仔」,打破原本連貫唱曲的規則,改為忽唱忽說,唱完一個段落就加入口白解釋,讓觀眾更能深入長篇歌仔的劇情之中,「口白歌仔」的說唱特色引人入勝,讓楊秀卿的唸歌演出極受歡迎。

「我們一開始是在臺北市延平北路的第一唱片行買到楊秀卿老師錄製的唸歌錄音帶。」儲見智出身傳統戲曲班,一位歌仔戲班的老師傅見到儲見智老愛借他的大廣弦來把玩,便建議他與主修國樂的林恬安組隊學唸歌,促成兩人開始接觸唸歌文化,儲見智、林恬安夫妻對於楊秀卿的說唱魅力大感驚艷。自主練習兩年後,正式拜楊秀卿為師,足足有4年時間,夫妻倆辭去所有工作專心練習,成為楊秀卿門下積極活躍的中生代。

與儲見智夫妻立志推廣唸歌文化不同,鄭美則是誤打誤撞進入唸歌的世界。原在郵局任職的她,因為住家附近的婦女會開設月琴班而開始接觸傳統戲曲,透過啟蒙老師洪瑞珍的引介開啟唸歌學習之路,原先只是想要排遣退休後的時光,卻意外將第二人生都奉獻給說唱藝術。加入「洪瑞珍唸歌團」後隨團四處走唱,最後在2009年拜入楊秀卿門下成為嫡傳藝生。

「最難的就是背誦歌詞。」鄭美說,最一開始,背誦歌仔本與月琴彈唱是分開練習的,但真正上台演出必須「口手合一」,更要掌握台下觀眾的喜、怒、哀、樂,楊秀卿諄諄教誨,不斷提點在不同劇情轉折中,需要注意的唱腔、咬字節奏、甚至語氣轉折,她從原本內向的初學者,慢慢進步成能夠獨當一面的說唱藝人。

唸歌重即興 考驗說唱者功力

「其實唸歌有點像爵士樂,『即興』佔了很大的成分。」儲見智說,傳統曲牌的字數、句數、長短、平仄、韻腳都有規定,但楊秀卿的唸歌特色除了忽唱忽唸之外,更能在細如牛毛的規定框架中,靈活地做出臨場變化,甚至蹦出新的情節。

近年楊秀卿的演出多半由儲見智擔任大廣弦伴奏,對儲見智來說是難得的經驗、更是臨場默契的挑戰。有一次,楊秀卿突然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虎姑婆》故事中加了一段情節,描述虎姑婆雖是修練成人形的虎精,但因道行不夠深,因此必須坐在米甕上遮掩露出的老虎尾巴,靈活運用音樂格式、唱詞與劇情,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鄭美與儲見智、林恬安夫妻,每周都到楊秀卿位於汐止的住處向其學藝。楊秀卿口傳心授,將腦海中蘊藏的劇本教授給藝生,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將楊秀卿口述的歌詞抄寫下來,集結成「歌仔冊」。作為一位唸歌說唱藝術家,必須要時時充實新知、擴充臺語辭庫、靈活的變通能力,儲見智說,愈是學,愈覺得唸歌藝術真是博大精深。

1960年代政府推動說國語運動,以及電台賣藥的管制、電視機的普及,都間接影響了唸歌文化的發展。漸漸地,唸歌不再是家家戶戶期待的日常娛樂活動,逐漸沉寂。有感於唸歌文化的失傳危機,儲見智、林恬安在2011年創立了「微笑唸歌團」,確立了「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每年均由楊秀卿領銜主演長度達兩小時的年度大戲,而「微笑唸歌團」則針對創新、跨界的方向發展。

「這十年來,我們很努力地讓更多人知道『唸歌』是什麼。」儲見智說,除了去年因經費短缺暫停,微笑唸歌團從2014年起便年年舉辦「臺灣唸歌節」,並獲邀至馬來西亞喬治市藝術節演出。鄭美也曾有多次出國巡演的經驗,當移居海外的華人流著淚告訴她,這是他們朝思暮想的故鄉之聲,鄭美才深刻體認到,自己所傳承的唸歌文化是如此珍貴。

《唸啥咪歌》 視覺化表現降低語言門檻

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唸歌文化,微笑唸歌團也積極與不同類型的音樂人合作,期待透過不同文化的碰撞,讓更多人接觸、進一步愛上「唸歌」這項傳承百年的臺灣傳統之寶。首次的跨界碰撞,是在2014年,微笑唸歌團與來自德國的爵士樂團「MI」,在大稻埕演出一場爵士樂版本的《勸世歌》,讓儲見智更確定,除了傳承,唸歌也應該在現代社會找到新的樣貌。

隔年,主動叩門尋求合作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3位同學黃宇謙、張芳榕、王柏仁,讓儲見智有機會與年輕世代一起創作。《唸啥咪歌》以畫面感豐富的民間故事「哪吒鬧東海」為主軸劇情,學生結合時事與年輕人愛用的口頭禪改造唸歌,再由楊秀卿、儲見智、林恬安來演出。除了音樂本身,包裝視覺與MV製作,也都用更現代化的方式重新詮釋。

「楊秀卿老師的表演是很即興的,為了讓即興的演出變成一支MV,這群學生吃盡苦頭。」儲見智說,雖然每一次都有先跟楊秀卿溝通劇本,但每一次楊秀卿進錄音室,都會創作出不同的作品版本。對於要依據唱詞製作影片分鏡圖的影片製作團隊來說,就等於所有視覺設計要重頭來過。

幸好辛苦有了回報,《唸啥咪歌》的音樂錄影帶採用活潑的縮時攝影方式製作,透過手寫、剪紙等拼貼手法,將有趣的歌詞以視覺化呈現,穿插著唸歌演出者的表演身影。

跨界玩創意 唸歌好潮流

這支有趣的作品不但引起青年同溫層的討論風潮,驚訝:「原來唸歌可以這麼酷!」也接連獲獎,得到2016臺中A+創意季數位媒體設計類金獎肯定,促使微笑唸歌團得到更多現代表演舞台登場的機會。

隔年,楊秀卿和微笑唸歌團登上南臺灣指標性的獨立音樂節「大港開唱」藍寶石舞台,跟一群不到20歲的搖滾樂團同台飆歌。也是同一年,在儲見智的把關下,新銳導演楊雅喆力邀楊秀卿獻出大螢幕處女作,楊秀卿一手月琴彈唱,儲見智則拉著大廣弦,冥府說唱的串場讓《血觀音》峰迴路轉,劇情更加沈重,一舉獲得第五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其實,唸歌就是展現當下社會流行內容的一種表演方式」儲見智說。以前,楊秀卿唸歌是為了討生活,現在,鄭美與儲見智、林恬安唸歌,則是為了將文化傳承下去。唸歌創作者必須不斷吸收新知,才能抓住觀眾的胃口,早年楊秀卿如此,現在他與微笑唸歌團也是如此。唸歌承載了臺語古調的用詞與音韻,唯有不斷加入新的內容,這項藝術才能如活水般不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