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祈福祈願扮仙來 仙道人物賜祝福

  • 次標題:第134期-2021/02
  • 點擊數:855
2021「漢陽北管劇團」九龍山玉清宮建廟40周年慶酬神《醉八仙》。
簡介

徐榕志

臺灣音樂學者許常惠在《台灣音樂史初稿》傳統戲劇音樂一章中,引用了北管研究者李文政及王振義對扮仙的描述︰「當先民開墾臺灣時,備嘗艱辛,欲克服所有艱險,唯有祈禱神祇,給予信心,助其化解危難⋯⋯,因此,每逢節期演戲時,必先扮得仙道人物的祝福,演吉慶戲,而後才推出正戲戲目。」

祈福下願的扮仙儀式

民戲演出在正戲開演前, 會先安排演員扮成神仙向天上的神明表示敬意,是以酬神為主要目的的吉祥戲,俗謂「扮仙」,即使扮仙只是個儀式,但對請主來說,扮仙的意義卻大過之後演出的正戲,因此哪怕是遇上颱風,只要扮完仙,劇團就算是達成任務,戲金就可以照領,通常在民間劇團請戲雙方「定戲合約書」中,會加上一條臺語書寫的不可抗力條款「風颱不論,錢袂使扣,只要扮仙,戲金照提。」

實務操作上,一套扮仙中分為神仙戲與人間戲,神仙戲有三仙、八仙、天官等主題,「三仙會」為福、祿、壽三仙下凡慶賀神明華誕的過程,三仙各自向神明致上賀詞後,再獻上魁星、麻姑、白猿代表功名、健康與長壽的祝福,「醉八仙」內容為瑤池金母在八仙祝賀神明華誕後,設宴暢飲萬年瓊漿,惹得眾仙醉態百出,只得兩兩攙扶下場,天官主題的扮仙則描述了天官下凡如何賜予積善之家各種福氣,而人間戲多為《封王》、《加官》、《金榜》三齣頭聯演,表達信眾對於功成名就、職位升遷及闔家團圓的祈求。

採訪當日,團長陳玉環也邀請了漢陽北管藝生,同時也是漢陽的排練指導——沈東生協助示範八仙於「扮仙戲」中所使用的道具,從李鐵拐的拐杖與葫蘆、韓湘子的笛、張果老倒騎毛驢的鞭子、呂洞賓的拂塵與寶劍、曹國舅的奏板⋯⋯等,款款意涵特殊,另將跳加官的面具「天官殼」反轉,顯露出其中機妙,原來殼裡橫嵌了一塊扁木條,演出時面具不是用戴的,而是讓演員墊張紙咬住木條固定面具,因此成了俗稱的「啞巴仙」。

《壽仙》是「漢陽北管劇團」多年來最常扮的扮仙戲,團長陳玉環說他的恩師進才老師說漢陽的傳統就是扮《壽仙》及北管職業劇團傳統上也大多是扮《壽仙》。《壽仙》與最常被多數劇團所扮的「三仙會」不同之處,是在所使用「曲牌」不同、群仙也不同,雖《壽仙》扮仙形式不及「三仙會」熱鬧,但其較特殊之處是於扮仙中會排出「壽」字,有時基於請主或廟方要求,也會扮「醉八仙」,陳團長說扮一次「醉八仙」約需50-60分鐘,若有民眾誠意所至,「私仙」要扮「醉八仙」,費用也會比較高一些。

項項講究的北管藝術

陳玉環在演出時是負責後場的樂師,西皮、福路新舊兩路都通曉,一聊起北管的項項講究更是滔滔不絕,畢竟漢陽北管劇團是國家指定登錄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若是能將這些講究當作中藥材熬煮成湯,濃縮乾燥製成粉劑填入膠囊中,直接對著民眾投藥進補,她定是樂見其成。

臺灣的「北管」泛指由中國大陸北方傳來的戲劇音樂,素來有西皮、福路之爭,新路舊路,京胡椰胡,兩個不同路數的演出,吹牌曲調唱腔各異,從唸鑼鼓經開始就已能分出新舊,對外行來說,可能是一群人操著傳統樂器唱奏著久遠的調子,但對講究的請主來說,鑼鼓一下、弦索一起或是演員一開口即能分辨。

講起這音樂史上少見因為樂器不同導致械鬥的新舊路之爭,陳玉環總記得恩師莊進才老師的叮嚀「玉環,你若是來到遐就愛做西皮,若是演福路你就是共人犯到」(玉環,若是在那裡就要演西皮,演了福路會冒犯人)有些請主雖不會強烈地表示不滿,但劇團若是演錯派別,仍有遭到拒絕、未來不再被請戲的可能,事關生計,不得不小心。

現代觀眾一提起北管,總是想到鑼鼓喧天的臺灣重金屬,宮廟酬神或做醮儀式雇用的鼓吹陣,如此由廟會陣頭而來的印象、熱熱鬧鬧拚人也拚陣的氣派排場,其實只代表了北管藝術的部分內涵,它另有溫雅沉靜的一面,叫做「細曲」,臺語讀做「幼曲」,是一種著重敘事的曲調,樂隊編制也跟著清麗起來,原本大開大放的北管鑼鼓換成了小巧的碰鐘,彷彿擔心驚擾了什麼似地輕靈點綴在唱詞間,嗩吶也休息去了,留下胖胡三弦與蝴蝶琴伴著歌者執板低吟,緩緩唱著長篇歌曲與聯套。

亂彈戲的行當其實分得講究仔細,有上下各六柱,且因角色需求而時有反串演出,如:《天水關》中的少年君王劉禪就多由小旦操著小嗓來唱,但時日至今,演員們亦常兼演多個行當。

戲欲煞 看戲的毋肯散

近代扮仙的榮景約莫發生在19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期,漢陽北管劇團在莊前團長時代甚至一年有270天在演出,當時「臺灣錢淹腳目」,臺灣的經濟起飛帶動了娛樂產業發展,如遊藝、博弈等,間接使得宮廟裡各式酬神還願活動齊發,往往光是扮仙就佔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正戲被延滯到晚間才開演,陳玉環與沈東生兩人回想起多年前,曾在二結王公廟為150多個私仙吹曲扮仙,直到天色漸暗猶原未煞,最後廟方只得將每一個仙抵10人次祈求,才終於圓滿。

對民間戲班來說,新春最大的演出活動當屬正月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日,也因信眾多利用春節走訪廟宇,演出現場可謂人山人海,而扮仙除了有為公眾祈福的「公仙」,另也有個人向神明祈求的「私仙」,民眾只須登記並支付一定的費用,戲班就會唸誦該祈求者的姓名、住址、所求何事後扮仙,「公仙」的儀節莊重且須扮整套,「私仙」則為求時效,通常會扮「快仙」,加速演出,但在香火鼎盛的宮廟依然常見「扮仙」比「正戲」歷時還長的景況。

神明保佑前路才平順

「漢陽北管劇團」原名為「漢陽歌劇團」,成立於1988年,因時代潮流丕變導致民戲演出需求驟減,莊前團長因此起心動念,欲將以娛樂演出為主的歌劇團轉型為聚焦在技藝保存的北管劇團,並交棒給學生陳玉環。莊進才老師是「漢陽北管劇團」的創辦人、榮譽團長及藝術總監,曾榮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全球中華民族藝術薪傳獎」及第四屆「宜蘭文化獎」殊榮。

雖然「漢陽北管劇團」目前的演出工作仍多與宮廟廟慶及神明誕辰相關,但因民間請戲的數量減少,民戲演出的收支狀況也逐漸轉盈為虧,若非部分廟宇會將民眾請扮私仙的費用補貼給劇團,這樣僅仰賴民戲的演出,在財務上是很吃力的,「但民戲還是要做」陳玉環說道:「因為北管來自民間,也是恩師莊老師長久以來的戲路,不能說虧損就不接演,我們這個劇種跟神明很接近,雖然演民戲無法賺錢,但深信冥冥之中神明會保佑我們戲班子弟的,比如說團員演出工作中都能出入平安,這就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及感謝。」

在技藝傳承面上,漢陽北管劇團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劇團「演出機會」的爭取不易,這關係到劇團所有團員的生計,若職業劇團演出量都不足,團員也有生活壓力肯定會轉行另覓他處,這是北管戲曲傳承令人最為婉惜及不捨之處;另一方面是「北管戲曲人才」難尋,北管戲曲人才斷層頗為嚴重,急需傳承接班人才加入。

在那個民眾喜愛看著歌仔戲中「小生小旦目尾牽電線」的時代,漢陽雖在莊前團長以「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形式,硬把演出題材多是教忠教孝的北管傳承下來,但如此傳統形式在吹牌曲調做工上有各種講究,需要有些功底及相關的文化涵養才能懂得,而現代人在速食文化及聲光娛樂的豢養下,難以靜下心來欣賞轉型為表演藝術的北管演出,觀眾流失已是必然。

接班人才的培育亦是艱辛,許多家長仍誤將北管與喪儀作連結,反對孩子學習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而有志於此的年輕表演者,也常因演出機會少而放棄。

增加演出機會是培育新人的不二法門,今年(2021)臘月一日九龍山玉清宮40周年的廟慶演出,廟方請主挑了個好時辰在早上9時開始扮仙,參與這次廟口民戲演出的演員中,除了有漢陽北管劇團的李美娘北管藝師,也有文化部前後屆漢陽「北管藝生」,還有熱愛北管藝術的資深團員及年輕新進團員參加演出,期望在為宮廟、信徒扮仙祈福的同時,神明也能保佑它傳承有望、前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