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這項民俗活動的出現時間雖不可考,但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舊唐書》中,稱為「五方獅子舞」,可說是華人世界中源遠流長的傳統年節活動,且因舞獅的吉祥意涵,使它逐漸成為出現在各種喜慶場合的表演節目。
廣東醒獅在臺灣
中國的舞獅以長江為界,分為北獅與南獅,臺灣的舞獅以新竹為界,分為開口獅與閉口獅,另有隨著客家移民來臺的客家獅,然而「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會有廣東獅,因為他們每年過年一定要舞獅」張遠榮說道。
2012年獲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醒獅陣保存者藝師榮銜的張遠榮,自幼於獅團習藝,1988年成立鴻勝醒獅團,「鴻勝」為蔡李佛拳的門派,而鴻勝醒獅團舞的是正宗廣東獅,師承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李輝岫先生,這一派的舞獅於1949年左右隨著國軍渡海而來,在臺灣落地生根,鴻勝醒獅團在張遠榮的帶領下多次赴海外交流演出,將精心編排的舞獅演出帶往國際舞台,風靡星、馬、德、日、美、澳等國。
廣東獅原名為「瑞獅」,取其祥瑞之意,但廣東話中的「瑞」與「睡」同音,而清末民初的中國屢被西方列強譏為「沉睡的獅子」,因此便藉著抗戰期間全國遊行抵制日貨而使用的「睡獅猛醒」標語,順勢將瑞獅改為「醒獅」。
一般舞獅的獅頭皆以紙紮,學舞獅的人大約三成左右會自己紮獅頭,以便做出自己喜愛的造型,在舊時代獅頭的造型以兇猛為佳,越兇猛越祥瑞,廣東獅得力於中國大陸廣東佛山地區興旺的紮紙業,即便獅團年年約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過後就會將獅頭燒化,次年依然能有各式造型特出的新獅頭可舞,但為何燒化獅頭?「因為吃炮吃得差不多了」張遠榮給了一個令人訝異的回答。
何謂「吃炮」,舊日在廟會或年節舞獅時,民眾會一邊欣賞獅舞一邊朝著獅子丟鞭炮,炮丟越多越熱鬧,獅子們也隨之舞得越起勁,雖說獅團精壯的舞獅成員個個勇悍不怕炮來炸,但紙紮的獅頭與布做的獅被(獅身)可禁不起折騰,一個年節舞下來也大多耗損至不堪修補,只能燒化去了。
隨著華人移民的遷移,舞獅在世界各地依地區、派別、秉性風格而有不同的名稱,也已發展出各種獨特的獅舞套路,但有一個演出橋段是不曾改變的——採青。
在張遠榮匯集畢生所學寫下的《起鼓 出師——張遠榮的醒獅技藝》一書中,介紹了採青是「獅團運用技巧解青以獲取彩金的民俗活動,過程變化萬端、精采有趣,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流傳已久······」,而採青的「青」,在廣東地區使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而「生」字為生命之意,也藉以祈求健康,另外常用的青還有橘子,代表「吉利」。
獅子祥瑞,咬了生菜橘子後,有加持之意,會拋還給主人,好供在神桌上祭祖祈福,但廣東獅跟著移民離開家鄉後,生菜取得不易,也開始使用起當地的蔬果,如在臺灣就使用鳳梨「旺來」、白蘿蔔「好彩頭」與甘蔗「節節高升」。
大頭佛與會獅
訪談的過程中,身邊悄悄出現了一位老者,操著廣東腔國語叨叨絮絮廣東獅如何來到臺灣,最後道出一句「我是大頭佛,帶獅的⋯⋯」經張遠榮介紹才知這位歐開平老師傅今年已經100歲了,手腳靈活,依然扮著獅舞中的甘草人物——大頭佛。
大頭佛雖是丑角,在威猛的舞獅演出中以俏皮滑稽的動作緩和觀眾的情緒,但他其實是獅子的主人,而佛獅相會的關鍵則是一袋靈芝草。
相傳大頭佛晨起採完靈芝後疲累得睡在大樹下,不料有隻獅子受到靈芝香氣吸引前來偷吃,大頭佛被驚醒後拔腿就跑,但貪吃的獅子哪肯放過靈芝美味,緊追不捨,情急之下大頭佛拿起葵扇降伏了獅子,而獅子則因為吃了靈芝,生了靈性,隨著大頭佛回到廟堂參神拜佛,還成了守在堂前的石獅子。
雖說扮演的是隻貪吃的獅子,舊時的獅團成員可是經年習武的武師,正業是護莊護院的師傅,非常受人敬重,舞獅反而不是正行,通常是在過年前約三個月,才能開始每周撥個一兩天時間練獅子,因此老派的舞獅風格與武術連結至深,除了南獅學貓壓低身子沉穩前行、北獅學狗蹦蹦跳跳活潑可愛,也由武術中延伸出其他象形舞法,如:象、鳥、鼠、蛇等,「因為練武術就等於訓練骨骼、肌肉跟整個肢體動作,所以他練什麼拳,舞出來的就會像」張遠榮解釋道。
除了採青與大頭佛的套路,獅團尚有一個特殊活動——會獅。現代的會獅有諸多禁忌,甚至明文規定不宜有抬頭、眨眼、起腳······等具有挑釁意味的動作,兩獅交會時須由各獅團團長壓著獅頭緩步錯身走過,獅鼓的節奏也得換成平和精簡的鑼鼓點,但早年在街頭會獅時,兩獅見了面可是要互撞獅頭表示親熱,而且是越撞越親熱!如此撞法沿用自兩廣地區僮族人以碰撞身體打招呼的習慣,但因時有年輕氣盛的武師們藉著會獅互撞大打出手,爾後才由長輩們設下各式規範。
舞獅的過去與現在
今日臺灣的舞獅不似早期僅屬於娛樂或服務性質的社團活動,已逐漸出現許多職業表演團隊,昔日以勇猛為最上品的獅子,如今走起南獅北舞的親和可愛路線,為了保護紙紮的獅頭與演出人員的安全,也減少了丟炮的習俗,演出場合則除了以往的過年、廟會、神明壽誕、店舖開張、長輩慶生之外,現在連百貨公司周年慶都會安排舞獅表演,採青的形式更是日益多采多姿,從高低樁或梯子的架設,到依各種名目設計出的新花樣,有如闖關遊戲般在獅子與青之間架設各種挑戰,綜藝感十足,近年甚至開始有了專屬的比賽,且在多所學校中發展出舞獅課程。
張遠榮在退休後以李輝岫師傅的名字成立了「岫派」,意欲傳承正統的廣東舞獅,怎奈傳統獅藝需要武術功底才練得起,連後場音樂的獅鼓都講究,每個獅舞的動作都有基本鑼鼓點搭配,獅舞套路也由諸多鑼鼓點結合成的套子隨舞敲奏,舞步與鼓藝皆繁複,且須熟稔組合章法始能出師,相較於坊間將獅舞與獅鼓都簡化,提供三個月的速成課程,習畢即可赴外場演出,老派獅藝得投資多年練功習鼓,因此已漸漸轉型為需被保護的無形文化資產。
至於舞獅這門技藝前景如何?臺灣有句俗諺說「獅龍入屋,買田做屋」,如此祥瑞,總歸是能長長久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