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點亮一盞曲香的明燈
培育傳統表演藝術人才的重要推手游素凰,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致力於戲曲音樂教育近三十年,獲得教育部2021年第八屆藝術教育貢獻獎的殊榮。「每位爭取獎項的老師都非常優秀。」游素凰說該獎項難能可貴之意涵在於︰擔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期間,推動一項意義非凡的項目,開通國民中、小學傳統表演藝術師資管道,為臺灣傳統藝術教育擘劃可長可久的願景。
各式著名的戲曲種類中,我們心中總有忘不了的主角。例如京劇名家梅蘭芳、評劇新鳳霞、越劇袁雪芬,各自成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範。然而,舞臺演出元素還包括配角、音樂、燈光及劇本等,且演奏樂器的藝師,不見得適合登臺演出,這些傳統戲曲音樂人才該何去何從?
「當臺灣傳統文化走向國際,我們端出亮眼的表演藝術風格,也用文化的厚度、深度與想像力,讓學童從小培養厚實的在地表演藝術美學。」游素凰點亮了前行這盞燈,照亮人才培育的道路,除了音樂素養、演出創作專業技能,她認為在多元發展的表演藝術裡,有人在舞臺上創作或表演、有人幕後研究或教授,每個人都有發光發熱的位置,應有正常而暢通的師資培育管道,讓學童在「藝術與人文」課程有機會接受專任的專業老師教課,未來才有機會熱忱參與多元文化藝術活動。
經過多年的戮力爭取,及動員各界有力人士合作,首先完成第一階中等教育一年有兩個名額申請教育學程。從小坐科習得一身優秀傳統表演技藝且有志於擔任教師的青年人才,得有機會投入基礎藝術教育工作行列,解決此一師資不足困境。
老調新演 文化藝術跨出福爾摩沙
隨著藝術教育推動到一定成果,大家關注「美感教育國際化」越來越有共識。老調新演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傳統」,需有傳統元素被運用,而民俗技藝、戲曲音樂及劇場藝術,必須汲取本土元素的底蘊及其扎實功夫,才能信手捻來。傳統表演藝術在加速國際化能見度的具體執行策略,除了拓展戲曲夥伴之發展合作,也應優化教學、研究發展及學習資源。2003年,游素凰受陳秋燕(現任僑務委員、世界多元文化藝術協會創會會長)之邀,赴澳洲布里斯本市南岸公園的世貿中心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Asia Pacific Cities Summit,後簡稱APCS)開幕儀式的表演,以及在昆士蘭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一場結合東西方表演藝術元素的盛大展演活動。
其中,有改編自戲曲鑼鼓樂融入爵士樂節奏的打擊新創樂曲;有戲曲小戲改編自《桃花過渡》,以踏謠歌舞形式,由演員演唱臺灣歌謠小調,載歌載舞,劇中的丑角(老船夫)與花旦(丫鬟,桃花姑娘)二人一來一往、既說且唱的逗趣答唱,顯現最原汁原味的臺灣鄉土風情;也有傳統民俗技藝的雜耍特技,椅子頂、軟骨功、單輪車雜技等獨特驚險的演出等,節目設計突顯濃厚的民族鄉土文化獨特性與融合東西方表演藝術元素的現代性,是一次跨領域、跨文化的創意之舉,讓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以特殊的風貌饗宴海外嘉賓。
游素凰當時與多位澳洲及臺灣重要官員、僑務委員等人,共同觀賞那融合東西且兼具傳統與現代,搭配舞臺光影效果,現場座無虛席,極具藝術張力的展演,引得現場觀眾掌聲如潮。
那一趟旅程,讓游素凰驕傲地說出︰「傳統戲曲是創作現代音樂的泉源。」吸收和借鑒東西方表演藝術發展理念,理解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將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形成獨具本土特色且穿透地域差異和文化障礙,在世界的舞臺上用醇厚的音樂深化臺灣之美。
表演藝術風華 也是當代戲曲的創造
臺灣透過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讓演出受到國際上的青睞與肯定,使當代戲曲能有更好的未來展望。為凝聚族群情感,增進大眾對臺灣各族群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2017年由臺灣戲曲中心策劃、游素凰擔任策展人,辦理「《薪火奕耀》民歌採集50週年紀念音樂會」。
音樂會邀請彰化黎春園北管音樂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唱述故事、采風樂坊演出許常惠教授編作的《臺灣組曲》及邱君強、張士芃老師等多位音樂家擔任演出。國寶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女士、北管藝師邱火榮先生,及多位藝文界的貴賓蒞臨現場,與滿座的觀眾共同回顧民歌採集五十年來的歷程。
但面臨劇變時代的種種考驗,如何保存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提升國民藝術素養與國際文化連結?「臺灣已扎下表演藝術文化寶庫的基座,透過產官學聯合推動藝術及美感教育,有系統爬梳、整理與研究,也挖掘民間資深藝師的好技藝,為民間樂人的表演與傳承奔波,為戲曲音樂的保存與研究盡力」。游素凰從多元且深化的面向,期望戲曲音樂可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結合科技等方式,攜手國內機構,將臺灣表演藝術推展至國際。
游素凰很肯定在扎實的培訓課程及拜師習藝後,可以成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藝生」,直言他們須對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無限敬畏,且要虛心學習。她也期許藝生們,有朝一日能夠被文化部指定為「人間國寶」,持續肩負戲曲音樂傳藝的志業,同時讓民間傳統不斷再造文化新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