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皮影戲的新靈魂老舞台 創新 才能找到更多觀眾

  • 次標題:第136期-2021/06
  • 文:顏怡今
  • 圖:永興樂皮影劇團、東華皮影戲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點擊數:2371
皮影戲在傳承中往外推廣,期望以獨特的魅力回到從前榮景;圖為永興樂皮影劇團《西遊記》劇照。
簡介

藉由光影來操作的皮影戲,魅力獨特,但1960年代電影電視產業興起,皮影戲的蹤跡逐漸消失。政府與民間多年來在文化保存與傳承中往外推廣、鼓勵創新,科技的力量也進入,皮影戲的「新靈魂、老舞台」正一步步搭建。

皮影戲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宋朝吳自牧的《夢梁錄》,至於何時傳到臺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郝元圓說:「約在明末清初,從閩粵地區傳到南臺灣,初期以高雄為中心,後來逐漸擴散,北達二層行溪(今二仁溪,為高雄與臺南的界河),南抵屏東鄉間。因此,臺灣的皮影戲以潮調為主,演出多與節慶活動結合。」

臺灣皮影戲的困頓與突破

臺灣光復後皮影戲一片榮景,劇團甚至進入戲院演出,為了在大舞台演出,推出新創作劇碼,戲偶製作技巧十分精緻的東華皮影戲團(後簡稱東華),把原來僅側邊單目的五分臉,改成半側面雙目的八分臉,讓台上的表演更加生動。而創意無限的永興樂皮影劇團(後簡稱永興樂),則改良戲偶的關節設計,創作出「轉身偶」,讓皮影戲偶在台上不用「倒退出場」。1950年代可說是臺灣皮影戲的黃金年代,無奈,電視電影興起,皮影戲迅速沒落,現在傳統皮影戲經文資登錄者有東華、永興樂、高雄(原宏興閣)和復興閣等四團。

面對皮影戲觀眾及舞台的流失,劇團仍堅守傳承,希望培育出下一代優秀的藝師,為了維持劇團運作,團長有時還「斜槓」兼差副業,像是永興樂的團長平日開農耕機、東華的團長每天批發玉米買賣。為了讓劇團得以存續,高雄市皮影戲館積極爭取更多經費,鼓勵各級學校,不只國中小、高中,甚至大學都能廣開社團或研習教育課程。

「找回觀眾」是所有劇團認為的當務之急,東華和永興樂都積極創作新的劇目,東華總監張淑涵強調:「我們將時事串入角色的台詞,引發台下共鳴。」永興樂則嘗試結合動畫,增加舞台效果,讓台下的小朋友目不轉睛。為了讓小朋友聽得懂皮影戲的傳統口白,不管是永興樂還是東華,在文化場演出時,盡量都採「國臺語雙聲帶」,偶爾還會有字幕輔助。

面對皮影戲的沒落,劇團無不渴望有更多的表演舞台,高雄市皮影戲館從去年開始,舉辦售票性質的皮影戲演出,台下不少是親子前來觀賞,實為培養皮影戲觀眾群重要的一步。

東華家傳六代 無畏創新

東華皮影戲團是歷史最悠久的臺灣傳統皮影劇團,從清朝嘉慶年間傳承至今第六代,團長張榑國說:「日治時代皇民化推動時,當時名為臺灣影繪藝術團的東華皮影戲團,獲選為第一奉公團,也因為這個殊榮,在那個非常時期,東華依舊能繼續存活,甚至茁壯,名氣更加響亮。」

東華皮影戲團團長張榑國可說是箇中翹楚,民國83年獲選「第二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107年獲高雄市教育局頒發「高雄市藝術教育貢獻獎終身成就獎」109年以其皮影戲偶製作技術獲高雄市登錄為「文資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近年來他致力傳統復刻五分相戲偶及創新八分相戲偶製作,高達三、四百個復刻戲偶,經過他高明的雕刻與上色技術,展現精湛藝術美學,張榑國說:「以前頭飾的一朵花,可能只有一個顏色,戲偶可能只用三個顏色,我製作的戲偶是多色彩,花朵還有漸層呢!」

現今六十五歲的張榑國,對於皮影戲融入創新態度卻非常開明,他說:「戲是演給觀眾看的,只要有人還看戲,我就很開心!」所以不管是演出時的新劇目、國臺語的雙聲帶,張榑國都能接受,他還記得,某次出國在香港甚至用國語說口白。張榑國強調:「保留傳統文化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才能找到更多的觀眾。」

為了讓劇團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東華除了校園巡演與廟會酬神演出外,這幾年挑戰不同型態的商業演出與客製化劇碼,像是2019年受國稅局岡山稽徵所邀請,演出客製化劇碼「武松愛老虎」。張榑國的女兒、東華的營運總監張淑涵是編劇高手,自傳統劇碼「武松打虎」所發想改編,並搭配製作出國稅局吉祥物「啦啦虎」戲偶,劇中巧妙融合宣傳稅務政令。也在各個民間企業與皮影戲親子體驗活動場合中化身「皮影姊姊」,帶領大小朋友認識皮影戲。東華好幾名第七代逐漸展露頭角,孩子輩願意投入學習與做接棒預備,令張榑國感到欣慰,並且相信,只要抓對時代脈動,不怕創新改變,皮影戲永遠有觀眾。

永興樂接班人 創作熱情無極限

創立於1896年的永興樂皮影劇團,最早並無團名,當時以地名「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頂鹽埕127番地」為代號。第五代團長張信鴻,雖然才三十三歲,但從小在劇團長大,十歲開始接受幕後樂團鑼鼓訓練,一直到高中,才擔任表演時的鼓手,永興樂對接棒者基本工訓練之嚴謹可見一斑。

永興樂皮影劇團最為人所樂道的是「轉身偶」的創作,張信鴻說:「臺灣的皮影戲偶多半都裝兩隻固定操作桿,傳統單面的演出,戲偶只能往一個方向走無法轉身,我的大伯,也是現在永興樂的藝術總監張新國,將戲偶關節的圓形改成四角形,讓戲偶在台上可以轉身,兩面演出。」而在這個發明出現之前,戲偶只能從出場的另一個方向退場,或是以翻跳等特技離開舞台。

除此之外,永興樂也是一個創作「多產」的劇團,張信鴻說:「在電視、手機進入人類生活之後,劇團演出受到嚴重的衝擊,一般『廟會場』我們還是會以西遊記等傳統劇目做演出,但其他校園等推廣性質的『文化場』表演,為了吸引觀眾的興趣,就得有不一樣的劇目。」永興樂改編過日本童話「桃太郎」、世界童話名著一千零一夜的「阿里八八」,另外,改編自高雄在地民俗故事的「半屏山傳奇」,更是加入動畫,張信鴻說:「像是呂洞賓賣湯圓的攤位前,人山人海的情境,就利用動畫來呈現。」結合動畫讓整齣戲更加華麗豐富。

面對皮影戲的未來,張信鴻既樂觀也擔憂,他說:「儘管現在政府非常重視傳統皮影戲文化,但每個劇團仍無法單靠經營皮影戲為生。」前路難行,張信鴻僅能靠著家族傳承的使命感與對皮影戲的熱情,繼續往前。

高雄市皮影戲館 擘劃傳統文化新藍圖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附屬館舍高雄市皮影戲館成立於民國83年,為全國唯一皮影戲特色館,除文物陳列與靜態展出,每週六日都固定安排搭配演出的定時導覽,去年開始舉辦皮影戲售票表演,儘管座位數不多,但場場「完售」的成績,仍振奮了館方人員。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目前逐步進行皮影戲口述歷史的影像紀錄,今年嘗試「後場音樂記譜」,把皮影戲團老樂師腦中的樂譜紀錄下來。
保存之外,校園傳統扎根教育成效卓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郝元圓說:「包括彌陀國小、南安國小、竹圍國小、橋頭國小和龍肚國中五所學校,已經連續十年實施皮影戲課程。」為促進文化交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安排海外劇團進駐校園,透過異國的戲劇,教導學生多元的皮影戲技巧。

不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發現,國民中學、國民小學的推廣很難擺脫升學制度造成的阻斷,近年來,積極與文藻、樹德、中山、義守、東海等大學端展開合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王御風館長說明:「文藻外語大學有許多德國或印尼外籍生,且因為歐陸或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有皮影戲文化,讓臺灣皮影戲成功跳脫本土發展的侷限,順理成章與國際接軌,成為臺灣與國際的共通語言。」

除了校園,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自2019年起也與長照中心合作,透過東華皮影戲團與岡山樂智學堂的治療師合作,讓治療師可以經由皮影戲的製作和演出,為失智長輩進行手指與記憶訓練,王御風館長說:「長輩對皮影戲存有童年記憶,皮影戲能幫助老人腦部認知能力的訓練。」

科技入力 未來可期

雖然皮影戲推廣不易,但令人欣喜的,近幾年的努力下,不僅培育出新的觀眾群,民間企業更是捎來了助力。以背光模組專業製造廠瑞儀光電已投入皮影戲的燈具改良,王御風解釋:「皮影戲是靠光來表演,傳統的燈泡容易過熱產生危險,而且光源太小、亮度單一,無法調整強弱,限制戲劇演出。」當科技走進皮影戲,未來變得無限可能。王御風說,將來,也許只要「一卡皮箱」就能到處表演皮影戲。到那時,「一卡皮箱」就是一個小舞台,每個舞台的小皮偶都有新靈魂,以精彩的演出重新擄獲觀眾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