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北管藝術第三代 傳承話裡談培育

  • 次標題:第141期-2022/06
  • 文:安理實
  • 圖:邱婷、林國彰
  • 點擊數:599
北管藝術的保存近年受到重視。圖為「再現亂彈——潘玉嬌、劉玉鶯七十風華之韓湘子」 精彩劇照。(林國彰攝) 1990年亂彈嬌北管劇團的創團作《黃鶴樓》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亂彈風貌。(林國彰攝)

北管藝術家邱火榮、潘玉嬌夫婦於2015年由文化部授證成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北管音樂或亂彈戲保存者」,隨後開啟了一系列的傳習工作,然而早在1990年代,兩人的女兒——邱婷女士即意識到這門藝術無可避免的式微,多年來篳路藍縷站在第一線上,奮力守住北管藝術的命脈。

鴨子划水默默游

傳統曲藝愛好者近年可在YouTube頻道上看見一位身著立領藍褂、面戴金框眼鏡的白髮長者,時而打著板撩演示北管新舊路牌子,時而就著掛報做工尺譜教學,從最基礎的合士乙上ㄨ音階到板眼符號,從弦嗩樂器到板式介紹,深入淺出,樣樣不馬虎,這位長者即是「人間國寶」邱火榮老先生,前述網路上流傳的教學影片,則來自邱婷在2000年為保存父親的藝術而製作出版的《北管牌子音樂曲集》,爾後她又在2002年推出了由父親擔任後場,母親「亂彈嬌」潘玉嬌、姑姑劉玉鶯演唱折子的《北管戲曲唱腔教學選集》。

這兩套珍貴的教材皆以曲譜加影像的方式記錄下父母輩的教學身影,使用的曲譜則來自祖父──北管「樹成仙」林朝成留下的手抄本,然民間藝術多以口傳心授,就算有了曲譜仍需先生點板,因此製作上先由邱火榮重新記上旋律寫好曲譜,在影片中以工尺譜示範了正確唸法後,再以嗩吶單吹及合奏的方式呈現,讓後人不會解讀錯誤,這二十套新舊路曲牌及亂彈戲各板式唱腔,終於有機會清楚完整地流傳下來。

邱婷以「鴨子划水」形容自己做的事,在水面下默默划行,在政府的文化資產保存事權尚未統一導致資源難以到位的年代,用愛發電完成這兩套教材,因為時間不等人,政策進程遠趕不上老藝師健康衰退的速度,現在回想起來,她慶幸當年毅然決然辭掉高薪工作投入製作,並在父親體力仍堪嗩吶演奏、母親與姑姑仍得以戲曲小嗓演唱之時,及時保留了三位長輩的藝術精華。

亂彈戲的華麗轉身

再將時間軸往前推移至1989年,當時仍是「新美園」臺柱的潘玉嬌受邀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秘書、學者林茂賢發起的「耶誕舞會前的民俗饗宴」演出之後,年僅二十多歲的邱婷看見了亂彈戲市場萎縮後的伶人困境,也看見北管藝術的新方向,牙一咬便與父母一同創立了全新的亂彈班,由母親領導前場,父親坐鎮後場,在民間祭祀酬神的戲路外,開闢出一條走向劇場與文化推廣的新道路。

「亂彈嬌北管劇團」的創立除了演出,另有傳習目的,自「新美園」在1977年成為臺灣最後一個亂彈班後,邱婷眼見老藝師們日漸凋零,同時卻後繼無人,因此一面製作節目為亂彈戲最後一批藝人創造舞臺,一面連演帶訓地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人才,為北管藝術續命。

雖說從小就跟著祖母──日治時期囡仔班出身的亂彈女老生邱海妹學戲,邱婷對「亂彈嬌」這個新創的劇團有不同的想法,坦言接受大學教育的知識訓練後,讓她有別於一般的戲班孩子,能夠跳開既定的框架觀察與思考,1990年的創團作《黃鶴樓》因而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亂彈風貌,除了因應時人及劇場觀眾的聆賞習慣將劇情鋪陳精簡化,也運用燈光、舞臺設計等劇場技術在傳統的根基上營造出新意,讓亂彈戲由前世的民間娛樂,轉生為今日的劇場藝術。

執筆印刻逝去的時光

音樂與戲曲是發生在時間維度上的藝術形式,在影音錄製技術尚未存在或發展純熟的時代,人們多仰賴文字的帶領神遊其中,試想若不是白居易寫了《琵琶行》,後人如何領會唐代琵琶樂人出神入化的彈奏技藝,遑論生活在封建社會裡的鬱憤之情。

年少時受到文學家陳映真所創立的《人間》雜誌感召,邱婷對報導文學產生了極大熱情,大學時期隨著「新美園」四處漂泊,便以筆與相機記錄下戲班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意識地進行著田野採集與資料保存的工作,結束學業成為表演藝術記者後,也採訪起文學、舞蹈、國樂、文化資產⋯⋯等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或許是記者生涯開闊了她的視野,也讓她的筆力更堅實,手上這支筆在多年後開始書寫起父母的生命史,也忠實呈現了北管藝術在臺灣的興衰。

邱婷首先在2004年《邱火榮 北管藝術領航者》一書中詳實記錄下父親的藝術生涯,又在多年積累與沉澱後,再度於2020年執筆為母親寫下《出將入相亂彈嬌──一方舞臺流轉人生》,從道卡斯族外祖母在苗栗後龍東社部落的生活寫起,在學術等級的資料考究之外,也以超然客觀的「報導者」姿態,細細梳理了母親那交纏於家族與婚姻困境中的演藝人生。

人的一生帶著任務來

為了便利看望老父而北遷的邱婷,聊起父母一生如何經歷了戲曲藝術的風華與衰退,將最好的時光奉獻給舞臺後,又悉心於傳習工作,可說是完成了祖師爺賦予的任務,若以這樣的視角來觀看,邱婷身上是否也帶著任務而來呢?

戲曲世家的家學,藝文線記者的訓練與見識,光有這些不見得能完成她的任務,朋友常笑稱邱婷是天公仔囝,天地間自然放養的小孩,就算沒人指導,沒有大量的贊助資源,也能在二十來歲時將一整個劇團的製作事務扛在肩上,三十來歲時製作了臺灣首套完整詳實的北管曲譜影音教材,爾後還為父母著書立論,並在2016年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發表了第一齣北管音樂劇《阿母上戲去》,若說父母輩在舞臺上出將入相,她則是在現實生活中衝州撞府,一路靠著衝衝衝的膽識努力至今。

目前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以亂彈戲這古老聲腔劇種為養分,為莘莘國樂學子打好功底,直言「人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到哪兒都可以做」的邱婷,仍在默默鴨子划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