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科技成為一種藝術 《狐仙》中的布景新創

  • 次標題:第138期-2021/10
  • 文:李冠杰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996
透過浮空投影、4DViews等科技,國光劇團成功在《狐仙》中創造一個充滿鬼魅精怪的奇幻世界。圖為國光劇團《狐仙》劇照。(劉振祥攝)
簡介

燈光一打,女狐的絕美幻影出現在透明的浮空紗幕上,彷彿置身於煙幕渺茫的山林中;待薄幕一升,後面則站著化為人形的狐仙演員,所有觀眾不禁思考:《狐仙》到底是如何在虛實之間快速切換?

當過往使用一桌二椅作為舞台空間表現手法的傳統戲曲,遇上從當代劇場發展出的舞台新科技,會擦出甚麼樣的火花?

2021年由國光劇團推出的旗艦大作——《狐仙》將京劇與科技影像跨域合作,便是科技運用在傳統戲曲的成功案例之一。導演戴君芳表示,透過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最新攝影技術「4DViews容積擷取」與浮空紗幕等科技,影像與表演得相互呼應,她直言:「影像將不再只是單純布景,而是可與演員有所互動的沉浸式舞台,充滿虛實的鬼怪世界就此誕生。」

科技本身就是一種幻術

《狐仙》最早於2009年時進行首演,也是人們俗稱的09版《狐仙故事》。其靈感源自《聊齋》經典短篇與日本漫畫《除妖怪譚》,主要講述狐仙不斷轉世的過程中,其與人類男子、女子間的情感如何交錯,且跨越隔閡相愛的故事。

戴君芳表示,由於狐仙本身是一個奇幻故事,因此在創作之初便在思考如何加入新科技運用,恰巧當時接觸到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提案,心想就來試試看,「畢竟科技本身就是一種幻術,它可以跟故事裡的妖怪世界一樣,說變就變。」

2019年,文化內容策進院從法國引進最新的4DViews攝影技術,並建置一座立體動態虛擬攝影棚,試圖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跨界合作。而「4DViews」則是指在擁有三十二台攝影機、二十台運算主機及長寬各十二公尺的大型綠幕空間中,將人的動作和外觀、髮型、服裝等,以數位化的方式記錄下來,並轉化為全視角三百六十度真人動態模型,最終成為視覺素材的動態捕捉技術。

以科技驅動影像 共創表演無限可能

藉由4DViews攝影技術的應用,戴君芳與國光劇團在《狐仙》中嘗試了許多以往較難或無法達成的創意,如讓演員製造許多分身在舞台上與自己對打。過往可能就採用其餘真人演員扮演分身的方式;但透過4DViews,演員可以先進攝影棚預錄動作,之後再將其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舞台上,與演員在台上即時互動。

「分身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或是調整各種角度,這是另一種劇場常用的平綠幕拍攝技術比較難達成的,因為綠幕出來是固定的影像,且總是有一面無法拍到,也不能在後製時選取需要的角度。」戴君芳補充,像是劇中女狐從天上凌空旋轉落地的畫面,若用普通綠幕拍攝,便須解決更多技術問題,才能製作出三百六十度的全身影像。

此外,除了演出前使用動態捕捉相關科技,在這次《狐仙》的演出過程中,國光劇團也大膽讓演員穿上動態捕捉衣,即時擷取演員的動作資訊,並與動畫搭配,呈現精準到位的完美畫面。戴君芳表示,多數科技與表演的互動集中於戲裡的元宵燈會上,各種妖怪爭奇鬥艷,於街頭賣藝的場景;因此,她便安排其中一隻妖怪在凌空施展動作技巧,剛好一團火球隨著牠的翻滾路徑呼嘯而去,「若是過往土法煉鋼的作法,要讓演員與火球路徑同步,可能得一直練個不停;但我們讓演員穿上動捕衣,火球的路徑就可以隨著演員更動,讓影像配合演員,而非演員配合影像,展現更好的視覺效果。」

不可小覷的浮空紗幕

若說新科技——4DViews」拍攝出的影像是造就不同以往觀劇體驗的關鍵,那「浮空紗幕」則是一切的根基。戴君芳直言,假設已經透過「4DViews」取得一個立體的3D影像,當然希望它投射在劇場上時,會活生生,像一個真人一般;而非一看就知道是布景,「因此使用本身透明的浮空紗幕,讓觀眾不要看到被投影的布幕,使被投影的影像,好像沒有透過任何介質便出現在空中及舞台上。像是女狐從天而降時便用了浮空紗幕,令觀眾驚嘆連連。」

然而,由於傳統戲曲的劇場光線通常十分充足,浮空紗幕在進出舞台時,可能會被眼尖的觀眾注意到,使觀賞體驗較為不佳。因此,為了讓紗幕在降下時不被觀眾注意,戴君芳便與製作團隊集思廣益,最終發現可由煙霧的多寡、出現時機,來轉移觀眾注意力,進而成功克服這項挑戰,「剛好山林中有蠻多煙霧的,所以不會覺得突兀。」戴君芳笑說。

此次國光劇團在《狐仙》做的布景新創,或許會再度引起人們對科技與傳統的結合該如何拿捏分寸的疑慮;然而,戴君芳認為,比起討論兩者孰輕孰重,不如藉由傳統戲曲創作趨勢的轉變,來看待科技與傳統戲曲的關係。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共譜新曲

過去,傳統「戲曲」的創作偏重於「曲」,以曲的結構去鋪陳一個故事、一齣戲;但到進入現代劇場,以總體藝術的概念出發,主題意識、文本結構、唱腔音樂與視覺表現同等重要,新編「戲曲」的創作可謂「戲」重於「曲」。戴君芳表示,這是一個戲曲結合現代劇場創造出來的新典範,「傳統不會消失,但科技已經進入表演藝術中,大家應該要想的是如何讓其與戲曲劇場融合,成為新的敘事手法,豐富戲曲美學的視界。」戴君芳直言。

以《狐仙》為例,國光劇團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傳統戲曲該有的嚴謹文本、音樂也沒有少;其成功透過科技為景、角及境製像,方可作為傳統戲曲工作者在思考科技如何與表演結合時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