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阿婆蘭》—堅持細節的當代美學

  • 次標題:第140期-2022/04
  • 文:傅裕惠
  • 圖: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
  • 點擊數:583
《阿婆蘭》歌頌的究竟不是純種的聖潔,反而是以經人工繁殖複製的「阿婆蘭」為概念。© Miwa Yanagi

《阿婆蘭》的故事,究竟為觀眾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與印象?日本編導柳美和應「Taiwan Now藝術跨國交流計畫」總策劃林曼麗委託,與劇本共同編寫者王友輝、音樂設計周以謙、編曲朱雲嵩等人,將原生種白蘭花雕琢為天地人間的一種最自然純粹的美。這種美舉世無雙,而為了傳承與愛,最終甘於將自己粉碎而獻祭於天地俗世之間,留下碎片般無解的提問與遺憾。

 

《阿婆蘭》所演繹的臺灣文化包容性

 

劇作主題《阿婆蘭》歌頌的究竟不是純種的聖潔,反而是以經人工繁殖複製的「阿婆蘭」為概念;原作編導柳美和的戲劇情節,不像戲曲反覆念念不忘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藉由白蘭幽境(象徵蘭嶼)的原住民女孩馬娜(孫詩雯飾演),結構出挖掘阿婆蘭的日本植物學家林桑、森教授與蘭花商人,以及諸多野生蘭花和複製增殖的「阿婆蘭」的生態寓言。倘使我們能細緻地檢驗這場表演計畫繁複的層次,剝除到問題的核心時,這齣戲的劇作概念,到底也是給了一個最巧妙幽微的答案。

製作團隊根據編導概念所執行細緻的視覺畫面,建立了創作者誠懇簡要且頗為動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阿婆蘭》的個性或許與真正的——臺灣歌仔戲其實有著不同脈絡的傳統——歌仔戲相去甚遠,同時也少了展現功底的傳統身段,僅僅藉由臺灣南部三大天團的歌仔戲明星郭春美、陳昭香與張秀琴,統整多重現代劇場技術與設計,傳達編導柳美和意欲表現的象徵性的概念;《阿婆蘭》演繹的並非是臺灣歌仔戲,而是相當切題的臺灣文化包容性。

 

令人驚豔的精心安排

 

柳美和細心鋪排的創作伏筆,非常令我驚豔。她曾多次於媒體報導和演後座談時,謙稱自己對歌仔戲一無所知,《阿婆蘭》整體呈現的觀賞體驗(包括線上與現場),卻完全逆轉她以往作品的創作風格或深具社會議題性與叛逆性的題材。例如,她於2016年改編日本作家中上健次(19461992)的演出《日輪之翼》,描述的是七個身陷社會底層的怪異老太婆,開著一臺大卡車,到處在各個城市夾縫的雜生空地,走唱表演、荒誕不經,迥異於《阿婆蘭》純淨夢幻的色澤與意象。

該劇一座電子舞臺車雖然僅僅花費半年不到的時間建造,柳美和卻寧可用近一年的時間,讓戲劇演出與裝置技術慢慢調整磨合,之後才正式在日本橫濱、新宮、高松、大阪、京都和神戶等地巡演。事實上,若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柳美和與臺灣雲林虎尾工廠吉大笙業工程所合作打造的那座臺灣史上第一座「雙油壓舞台車,」原本也會於東京奧運期間,與我們三位歌仔戲天王,現身在東京車站附近的平面廣場,為日本在地觀眾演出。

而那個從未實現的《阿婆蘭》版本,很可能就是使出渾身解數地表現臺灣本土文化的生猛野放,呈現民間劇場的雜種拼貼。偏偏一場世紀瘟疫打亂了製作進度與創作方向,原來半年多的製作時程,硬生生被延長了兩年多;在沒有增加製作經費的條件下,柳美和與設計群為《阿婆蘭》創造了第二種面貌和另一種性格,而且為觀眾開闢了線上,和現場多重視角的體驗選擇。

 
克服與挑戰的困境

 
《阿婆蘭》製作所必須克服的困難,包括民間職業戲班不同的經營方式、必須協調三團以上的排練時間、必須溝通不同國家背景、學院與職業、外臺戲班、現代劇場與視覺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語言,以及面對最煎熬又最難預測的疫情變化;這些都是現代劇場製作最艱難的生產環節。有幸的是,透過另一位編劇王友輝和多位製作顧問(包括研究歌仔戲的專家學者們),為整體製作規劃以及柳美和的文本「轉譯」,將柳美和對白蘭花原鄉的想像,具體轉化為烏托邦下的「白蘭幽境」,並對照劇中的戲劇敘事,以不同風格的語言與唱韻,建構另一重現實背景和形塑不同的角色。或許也會有人質疑,既然聘請三位歌仔戲演員擔綱主演,為何不讓他們好好地演唱歌仔戲?原來創作者意圖掌握的當代議題,與現代戲劇的導演概念和視覺藝術的論述,又如何轉成歌仔戲的內蘊與形式?

原來「Taiwan Now藝術跨國交流計畫」抱持的是以臺灣歌仔戲連結外國文化,企圖藉由國際性活動為臺灣藝術創作建立永續的多元夥伴關係。這個藝術製作原來的發想,跟最後的執行,以及原來計劃中演出的場域,跟後來受到疫情影響,而改在高雄演出等等情境的轉變,差異非常大。此外,這個製作的定位與合作,對各方面來說都是相當大的跨越和隔閡,同時承擔了多重任務,絕非以單純「現代劇場製作或歌仔戲演出」的觀念,便能全面囊括其中牽涉的環節。
 

從深化專業製作看見產業未來性 


《阿婆蘭》獨特的內涵,在於繁衍與轉化、轉譯與生產;柳美和藝術獨到之處,在於她的藝術眼光與實踐的細節,她的創作只要轉換一個空間,就會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作品,等著我們去發掘。

《阿婆蘭》不是都會型的大眾娛樂,她任重道遠地肩負國族象徵的使命;對我來說,最為珍貴的是劇中諸位歌仔戲明星、錄影直播的公共電視與專業設計技術群,將這次跨界跨國的噱頭深化為專業製作,表現了產業可能的未來。如果我們希望期待永續多元的國際夥伴關係,那麼應該也樂於將資源挹注於必須深耕的臺灣藝術創作園地。

延伸閱讀
1. 沈昭良(2021)。沈昭良寫柳美和:桃樹下,若隱若現的舞台車與阿婆蘭。VERSE,10。取自: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taiwan-now-11
2. 柳美和等(2021)。台日共製的花開—阿婆蘭演後講座。取自:https://fb.watch/bBzeGJaX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