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 「祈島‧臺灣」 看見傳統藝術的堅持與價值

  • 次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葉露名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3435
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以「海洋」為題,引導觀眾欣賞臺灣海洋元素的多元面容。
簡介

亞太傳統藝術節自2000年舉辦至今,屢以主題策劃方式將亞太地區傳統藝術的文化精華介紹予臺灣民眾,本文除了介紹本屆精彩節目,也邀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一同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全球疫情擾亂了人們既有的生活方式,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雖無法循往例邀請國外團隊來臺演出交流,然國內表演藝術及工藝團隊活力豐沛,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創新亦成績斐然,本屆以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為依歸,以「祈島‧臺灣」為主題策劃各式演出及工作坊,期能持續藝術節多年累積的品牌能量。

祈島‧臺灣 向海洋致敬

臺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雖因位處世界航線的關鍵位置而經歷了變動的過往,但海洋保護了島上的人們免受戰爭與瘟疫的直接威脅,因此本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以海洋文化作為探討方向,引導人們再度凝視臺灣充滿海洋元素的文化面容。

本屆藝術節以「海洋虔敬」、「海洋生活」、「海洋新浪潮」三個篇章來重新審視臺灣與海洋的關係,有達悟族tao do Pongso島嶼人樂舞團、阿美族旅北都蘭部落文化藝術團呈現達悟、阿美兩族近海而生的文化風貌,也有秀琴歌劇團以《海神媽祖》一劇呈現傳統戲曲中的媽祖信仰,而東方戲曲中的海洋奇景更在臺灣豫劇團的新版《八仙過海》中顯得熱鬧又繽紛,另有金曲歌王謝銘祐偕麵包車樂團以「講唱會」型式,演繹臺灣歌謠史中「港歌」的演變,津輕三味線台灣廣原會以三味線將海洋風情融入傳統歌謠,民眾更可藉由優人神鼓的《聽海之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飛船與海怪》、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去排灣潮湧》來領會藝術家們如何以具有臺灣文化美學特色的當代視角,來詮釋海洋的故事。

主題式策展 交相觀摩學習

臺灣近年來國際藝術節慶日增,不同於其他節慶多以嘉年華式的紛陳結構,或聚焦明星團隊,或規劃偏重娛樂性質的衍生活動,亞太傳統藝術節向來以深刻具體的主軸方向,堅持為臺灣民眾帶來亞太地區傳統藝術的文化精華,歷年策辦主軸可大致區分為兩類,一類為「地理性策展」,採取地理分區的脈絡,於該年集中探索某一區域的藝術表現,例如赤道上的翡翠珠鍊:印尼(2007)、萬象千島:菲律賓(2008)、湄公河傳奇(2009)等,另一類為「專題性策展」,從專題探究的角度切入,挖掘核心命題下各國藝術的對應發展,例如亞太鼓吹音樂(2003)、婚戀文化之美(2004)、眾神遊/戲的國度:亞太文化中的偽裝藝術(2005)、原鄉客居:當代亞太傳統藝術的跨境與跨界(2013)、大地慶典—農村節慶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對話(2019)等。

「身為亞太地區國家之一,臺灣鄰近諸國有共同的文化脈絡,通過每屆不同命題的爬梳過程,我們得以從其他國家學習對於傳統藝術的保存,凸顯臺灣在傳統藝術發展上的主體性,並反覆凝聚亞太傳統藝術節存在的意義,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及對未來的期許,找到前進的力量與自信。」陳悅宜主任解釋道。

彰顯亞洲價值 著力與觀眾溝通

現代社會的審美標準受歐美文化影響甚深,造成對傳統藝術的疏離感,因此亞太傳統藝術節持續彰顯亞洲價值,努力藉由活潑多元的節目規劃及推廣活動與觀眾溝通,自創辦以來便在一般以舞台演出為主的藝術節思維之外,著力於表演藝術的文化體驗及傳統工藝的手作體驗。從服裝、音樂、舞蹈、樂器或工藝的工序、工法與各種應用,都讓民眾近距離親身接觸,另針對藝術專業人士、藝術相關科系學生、中小學藝文領域教師規劃工作坊與講座,並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核心場域將此深度交流的經驗帶至全臺各角落,由20032004年宜蘭縣境內社區巡演,到2006年足跡已遍布北、桃、竹、投、南、高、花、東等地重要場館。2008年起更進入各大專院校相關藝術科系,提供珍貴的學習機會,讓民眾從觀賞者成為參與者,不再只是單向的受眾,轉而成為文化的分享者。

特別的是,亞太傳統藝術節的節目多安排主持人或專家學者進行導聆,在演出過程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內容包含團隊簡介、演出特色、藝術價值及其在歷史更迭中所代表的意義、與臺灣相關文化的異同處,藉此引領民眾透過藝術節慶的參與,學習並理解亞太地區傳統文化的深度意涵,進 而認知臺灣文化所處在世界中的位置。

指標節慶品牌 傳統成為新時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亞太傳統藝術節至今近二十年,以各項展演、示範、互動體驗等方式落實了文化部推動無形文化資產再生與發展政策,打造亞太傳統藝術交流平台,匯聚了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實際呈現亞太地區的民族樂舞、偶藝、戲曲等多元節目,不但廣受民眾支持與喜愛,也獲得學術及藝術界人士關注,已然成為區域深具指標性的藝術節慶品牌,放眼未來,這個即將邁入第二十屆的藝術節對自己有何期許?

傳統也可以是新時尚,藉由觀摩與學習,臺灣各類無形文化資產有機會與亞太地區精彩且難得一見的傳統藝術交流對照,各地如何面對當代社會的挑戰,在不改變自身傳統的原則下持續留存,發展本有的獨特風貌,創造符合時代精神與未來價值的藝術作品或展現形式,「讓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不再只是櫥窗式的對外展現,或單向的保存收藏,而是透過藝術節的整合操作與創意理念,將過去的傳統生活價值與美好經驗,透 過時間的推移淬煉,成為人類文化的永恆精品。」陳悅宜主任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