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後場女樂師 讓音樂發光發熱

  • 次標題:第129期-2020/04
  • 點擊數:675
謝琼崎示範嗩吶的吹奏。

說起北管,一般人對它的印象要不是很模糊,就是認為它是過氣的流行音樂。但為何一個芳齡還不滿18歲的小女生,卻選擇它作為終身投入的工作,還成為教育部薪傳獎得主北管大師邱火榮門下得意的女弟子?20多年後,回想起當年入行過程,謝琼崎說:「這一切都是緣分」。

陪考變上榜 誤入傳統音樂學系

謝琼崎高中時念的是國樂科,主修揚琴,並以大學繼續唸國樂系作為她的升學目標。高三時,班上有位同學想要報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傳統音樂學系,聽說邱火榮老師的北管專業演出極富盛名,於是找了謝琼崎壯膽一起去上課,這是她接觸北管的開始。後來謝琼崎抱著陪考的心情也一同報考,結果放榜後她錄取了,同學卻落選。顯然計畫趕不上變化,這件事攪亂了原本謝琼崎想念國樂系的想法,但因為已經先考上大學了,她也無心再準備其他考試,於是就這麼誤打誤撞的進了傳統音樂學系。

原本她與邱火榮老師學的是以文場拉弦和演唱為主,目的只是應付考試而已,對北管還不是很了解,進了學校後,才知道學習北管可不是這麼容易,必須「吹、拉、彈、打、唱」樣樣具備,各種樂器都要會,否則在這行是無法生存的。掙扎了一陣子,她本想打退堂鼓,尤其是學校的老師大都年長居多,這些年齡加起來超過1000歲的師資陣容,真讓還是小女生的她有些畏怯。

幸而當時邱火榮老師很鼓勵她,也常帶領同學去觀摩一些演出,逐漸培養出她對北管的興趣。1997年升大三時,在邱老師的推薦下,她參加當時文建會「小西園掌中劇團後場藝生培訓計劃」徵選並順利錄取,展開了為期3年的課程訓練,每星期都要去「小西園」上課,學習與北管有關的各種傳統樂器與戲曲。畢業後在師兄林永志(臺北木偶劇團團長)的牽引下,進入專業劇團擔任行政與後場樂師的領域,在邱老師的帶領下更是參加各色大大小小的演出,收獲相當豐富。

發揮拼命三娘精神 努力闖出一番成績

可是當一個後場樂師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各項文武場樂器及唱腔都要能掌握。以布袋戲為例,通常有所謂「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前場的表現固然重要,後場的配合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沒有優秀的後場,整場演出必然大打折扣。後場樂師的基本編制包含鼓佬、頭手絃吹、二手絃吹、鑼抄手,每個人都要負責多項樂器如板鼓、通鼓、鑼鈔、殼仔弦、三弦、笛子、嗩吶等等,「如果樂師熟悉的樂器越多,代表技藝備受尊崇,也越能突顯個人價值。」

剛開始在客串演出中,儘管老藝師們對於經驗有限的她很是包容,但她也更加意識到自身技藝的不足,因為旁人期許激起了自己的上進心,開始投入成倍的時間瘋狂練習。「哈哈哈,當初我在學校很混,出了校外參加演出就很拚」,想起這段往事,謝琼崎不禁笑了出來。就這樣,她火力全開,以一副拚命三娘的姿態勇闖北管藝界。

「做北管這一行,要學的實在太多了!」以當年90歲高齡指導她的葉美景老師為例,雖年事已高,但仍不停的在學習,恩師邱火榮老師亦是如此,不論是北管戲、歌仔戲、布袋戲後場音樂都精通,擅長至少十餘種傳統樂器,還學習京劇音樂和西樂,薩克斯風也難不倒他。老師們就是她最好的模範,走在北管這條路上,永不停止的學習就是她努力的方向。

成立「臺北木偶劇團」為布袋戲盡一份心力

為了對北管這項傳統藝術有更多的了解,謝琼崎大學畢業後,決定繼續攻讀碩士班,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兩年課程中,深入探索傳統音樂、戲劇的歷史和文化,對北管這項傳統更增添了一份尊重與愛護之心。研究所老師帶領他們去做田野調查,把一些珍貴的照片和史料保留下來,讓她深深明白文化遺產與承傳的重要性。謝琼崎很慶幸自己有去研究所進修,這與她只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或者當一個後場樂師純粹是演奏者的角度完全不同,研究所的訓練對她後來在劇團做行政和企劃也非常有幫助,在撰寫案子的時候不會只用表演者視角來書寫,而是會用更寬闊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希望每個演出都能賦予它更豐富的文化意涵。

2010年,謝琼崎和林永志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成了臺北木偶劇團。「當時我們都是2、30歲的年輕人,也非家班出身,只是單純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因為我們不僅想持續傳承傳統,更想要在面對新的世代時,為傳統藝術打造出新面貌,所以就決定一起組個新劇團,為布袋戲的薪傳盡一份心力。」

成立10年以來,臺北木偶劇團表現很亮眼,他們發揮過去在各劇團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在不拘泥於傳統木偶劇的創作形式下,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讓更多年輕觀眾對布袋戲產生興趣,成立至今演出不下上千場,已成為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邱火榮老師至今桃李滿天下,作為老師門下得意女弟子,謝琼崎一身技藝雖然已得到老師肯定,但依然不敢鬆懈,要求自己更加努力,要讓曾經是民間最火紅的北管音樂繼續發光發熱,不負恩師的苦心栽培。

簡介

臺北木偶劇團、李復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