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應新加坡華藝節之邀,朱宗慶打擊樂團受邀參與演出,帶去的壓軸經典代表作《鑼鼓慶》以傳統鑼鼓經融合西方打擊樂演奏技巧,加上對空拋擲鼓棒迅速接力,鼓聲沒有一刻中斷,臺上血脈噴張演得過癮,臺下更是目不轉睛,掌聲不斷。
《鑼鼓慶》由朱團副團長何鴻棋創作,曲風熱鬧,有時輕聲對話,有時氣勢磅薄,鼓聲融合西方擊樂技巧,是朱團代表經典作品之一, 也讓傳統鑼鼓樂展現當代新節奏。
(圖左)朱宗慶打擊樂團2月24日在濱海藝術中心演出大獲好評。
(圖右)新加坡華藝節節目手冊呈現傳統與當代交融的藝術趣味。
華藝節 濱海藝術中心主要藝術節
新加坡華藝節是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主要藝術節之一,每年都在華人過農曆新年期間作演出,臺灣包括雲門舞集、優人神鼓與臺灣國樂團等都曾受邀演出,今年已經進入第16 屆, 是亞洲深具代表性的國際藝術節之一。
今年的華藝節是第16 屆,從2 月23 日(農曆正月初八)至3 月4 日一連10 天,除了朱團之外,「非常林奕華」帶去講述現代都會鬼故事的《聊齋》,由張艾嘉、王耀慶等臺灣演員主演;臺灣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剪裁莎士比亞經典文本,奉上「拼貼」意味濃厚的劇作《血與玫瑰樂隊》等。還有臺灣歌手盧廣仲的「盧廣仲2018 春季世界巡迴演唱會」展示他獨特風格和驚人唱功,10 天之內演出超過100 場免費表演和活動。
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30 歲那年憑著熱情創團,沒有想太多就一直向前衝,「如果只有我一個瘋子也就算了,沒想到有一堆瘋子陪著我堅持理想。」創團初期朱宗慶堅持融匯傳統與現代,「如何做到中西合璧又不失去傳統與當代的面貌,這不是口號,而是沒有盡頭的實驗。」
朱宗慶表示,1995 年打擊樂團就受邀到新加坡參與「春到河畔」藝術節演出,當時濱海藝術中心都還沒有建造,今年朱團首度受邀華藝節,將帶來樂團30 周年全球巡演曲目包括盧煥韋《J 效應》、洪千惠《鑼之樂》等經典樂作。
新加坡華藝節為彰顯華人文化而設立,成績斐然。
50 面不同文化源流的鑼並置
突破民眾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演出《鑼之樂》,樂團帶來超過50 面不同文化源流不同音色音高的鑼,突破一般民眾對於鑼聲的想像,光是這新加坡之行,單單樂器就重達5000 公斤,塞滿一個40 尺加高貨櫃,也讓整場演出更具看頭。
朱宗慶表示,新加坡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早期最常演出的國家之一,1995 年朱團就受邀到新加坡參與「春到河畔」藝術節慶典演出,雙方建立深厚情誼。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當時濱海藝術中心尚未建造,「因緣使然,中間朱團陸續遠征歐洲、美國與中國大陸,至今在重新踏上新加坡藝術土地,只能用緣分來形容。」
新加坡在1965 年脫離英國殖民地身分,獨立建國,直到70 年代國家權力放在經濟上,以建設國家經濟成長為主,文化藝術就被拋在邊緣; 但到了1989 年,新加坡感受到文化力的重要, 開始著手一連串的文化發展。新加坡之前是英國殖民地,其實接受西方文化多年,但是整體發展文化藝術比較晚,但卻十分迅速全面,濱海藝術中心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下成立。
為民眾而生
外觀酷似榴槤的濱海藝術中心,於2002 年年底成立,是新加坡國家級的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超過三千場演出,透過劇場所策劃的展演活動,被視為重要的文化投資。在政府支持之下,濱海藝術中心主張非常簡易明確,就是「為民眾而設」,希望每一個新加坡人在這裡, 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藝術文化可以欣賞。由於這塊地位於濱海灣,早已是新加坡人休閒娛樂之地,新加坡政府在這裡做一個國際級表演藝術中心,可說是相當有遠見。
由於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融合的國家,為了讓所有人民都能欣賞藝術,濱海藝術中心在農曆新年做了華人藝術節,在馬來西亞開齋節做了馬來藝術節,還有印度藝術節。每年中秋, 濱海藝術中心還做了「藝滿中秋」,讓老一輩的華人有自己的老歌節目可以選擇,其他還有各種兒童節目甚至嬰兒節目,鼓勵民眾加入欣賞的行列。七成以上都是免費節目。
開啟新加坡樂迷
對打擊樂的多重想像
濱海藝術中心總裁潘傳順(Benson)就表示, 新加坡的觀眾非常真誠,好不好喜不喜歡很直白,從安可聲不斷、站起來鼓掌就可以知道, 觀眾們是多麼喜歡樂團的演出,「希望不久之後,還能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到濱海藝術中心演出。」新加坡華藝節總監製李國銘表示,這是華藝節16 屆以來首度邀請朱團演出「成功」, 「過去邀約不曾停歇,但朱團演出邀約非常滿, 緣分未到,這次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也開啟新加坡樂迷對於打擊樂的多重想像,讓華藝節的節目更加多元豐富。」
朱宗慶打擊樂團帶去壓箱寶《鑼鼓慶》,當地好評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