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入歌仔戲的文化光影
傳藝中心副主任陳修程,目前蹲點高雄傳藝園區臺灣歌仔戲中心,主政傳統戲曲文化扎根推動工作,也協力此次歌仔戲特展,他興奮分享本次策展人林茂賢對於展場設計的手法,有別於以往給予滿滿歷史調研成果的知識型展覽,以歌仔戲在不同時間軸帶所變異出的演出形態,由場景的再現引領觀眾理解歌仔戲的歷史進程。這次還特別復刻了觀眾很難進入的外臺戲棚演員後臺,除了服裝、道具,布景陳設外,還將後臺禁忌一一列出介紹。《歌仔上媠》特展期待能接軌青年世代讓年輕族群及學子願意親近這擁有傲人歷史況味的臺灣歌仔戲,也是此次展覽策劃的初心,希望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藉著舞臺、影像、錄音等臺前幕後場景切換,盡覽臺灣歌仔戲百年風華。
《歌仔上媠》特展在各家歷史文獻疏理探索、考據及採集臺灣戲劇發展資料,爰臺灣戲劇起源於清朝,南管戲在十八世紀之前是主要代表,隨後被北管戲取代。在日治時期初期,除了南北管戲,還有其他戲劇形式如大人戲、查某戲、囝仔戲、子弟戲、車鼓戲、皮猿戲、傀儡戲、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和布袋戲等新興劇種。
臺灣新劇運動與歌仔戲的興起時間相近,但受制於社會發展和政治因素,新劇運動常受到日本政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的關注和壓制。新劇運動目標追求藝術發展及著重宣傳社會改革,無法激發觀眾的熱情回應,因此無法真正產生影響力,逐漸退出主流娛樂領域。相比之下,臺灣歌仔戲則以驚人的速度取代了其他劇種,成為當時受歡迎的大眾娛樂形式。
《歌仔上媠》展現了臺灣戲劇史的重要發展階段,1950年代「內臺歌仔戲」達到巔峰時期,並以連臺劇本形式演出,每日劇情皆有銜接,吸引觀眾持續買票進戲院看戲,各劇種戲班開始有票房競爭壓力,「內臺歌仔戲」需要有名角、好戲、華麗布景、講究的服飾、炫麗燈光設備,各個演員除了要有觀眾緣,還必須具備唱作俱佳的舞臺魅力。「歌仔戲特展中特別遺留票根在現場作為伏筆。」陳修程說這是展場的一個有趣的小哏,同時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對應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移民社會變動,呈現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歷程,既可深入歌仔戲的世界,更能瞭解臺灣社會的另一個面向,提升觀眾的觀展樂趣與情感共鳴。
歌仔況味與共感
「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看歌仔戲的!」陳修程說:「希望觀眾進到《歌仔上媠》場景,便可以勾起對歌仔戲片段最美好的時光記憶,甚至希望親子同看時,便能引發共鳴向家人述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我想這是我們最想達到的共感效應。」
臺灣歌仔戲的特色在於念白、唱曲都使用白話俚語,內容通俗、活潑,包容性強,因此,深受民眾喜愛。歌仔戲基本由曲調、身段、戲碼內容組合而成,而唱腔曲調是以人聲演唱的樂曲,為歌仔戲音樂的核心部分,將曲調與本土語言結合,唱出富有各種變化的曲調及韻味。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流行風潮,1948年起臺灣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是廣播電臺,1954至1955年廣播界開始製作廣播歌仔戲,由電臺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廣播歌仔戲」戲曲設計被加強「唱曲」的部分,使用了大量的七字調,並加入其它臺灣台語、國語流行歌曲的創新曲調,以及來自歌仔戲樂師的創作編腔,這些歌仔戲曲調不僅使廣播歌仔戲播出內容豐富,也增添歌仔戲的新活力,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播映後,各大戲院也緊鑼密鼓推出歌仔戲電影。
歌仔戲在年代的進程中被賦予不同的面貌,非常自然的融入時代的多元文化,也足證歌仔戲強靭生命力與適應力。
活戲是歌仔戲非常鮮明的特色,也因此更貼近了當代的思惟與美感,更能引發觀者的共感。陳修程說歌仔戲除了內容,曲調動人外,主角更是歌仔戲歷久彌新的重要元素,每位獨領風騷的歌仔戲主角一人分飾多角,演繹不同人物,常讓戲迷於現實與夢幻中穿梭,緊緊維繫住了歌仔戲重要命脈與情感,至今歌仔戲仍是庄頭、大廟酬神最愛的選擇,民戲也成為各歌仔戲團重要經濟支撐與存續的關鍵。
根植在地文化的情感連結
「大部分的劇團還是保留『做活戲』的演出方式,具備口傳文學中應用套路與程式語言的特色。」陳修程說歌仔戲演員而言,做活戲的訓練是其腹內演技的靈活性,也是其演藝能力的精進與開發。在新鮮劇目迫切需求下,需要兼具編劇、導演、舞臺監督的講戲人,針對歌仔戲演員的表演意識特質,給予不同的任務分派,在活戲的表演中,要揣摩觀眾喜好,不斷調整演法,並藉由互相對戲的拋與接、樂師在後場的支援以及觀眾即席的反應反饋,讓每場活戲發展出一套獨有的表演藝術。
《歌仔上媠》引領觀眾從場景的再現中,看到歌仔戲的生命歷程與進展,也唯有找到「對」的觀看角度,才能看出臺灣歌仔戲藝術的內涵和獨有的存在價值。「臺灣的戲種現狀,呈現百花齊放之姿。」陳修程回想與策展人林茂賢討論、激盪策展理念與表現時,就不斷思考與反問,如何精準為《歌仔上媠》展覽定調,才能透過創新的展覽設計與觀看方式,讓觀眾對臺灣歌仔戲有更深層認識與情感連結。
外臺活戲與精緻文化場雖有不同特色與擅場,在分眾中也各自吸引不同的藝文群眾。臺灣傳統歌仔戲劇的發展脈絡中,野臺戲豐沛的即興生命力與劇場中的文化精緻劇種能並行不悖多元共生,傳統再現與當代演繹的表現方式,雖殊途但同歸一體,體現了歌仔戲強大的包容力與可塑性。
「歌仔戲」做為新的投射與想像
「老戲新作、舊調新轉,我很看好臺灣歌仔表演藝術團隊的豐沛能量。」陳修程說目前臺灣還有三百多團歌仔劇團活絡運作中,有傳統歌仔戲團著重細膩的身段與優美古調唱腔,堅持傳統歌仔戲的演出風格,也有新編著重時代性的歌劇團,彰顯了歌仔劇團接軌當代。近年不少歌仔藝術團隊為保存臺灣本土民間劇種,長期致力於傳承與推廣經典歌仔戲,因為堅持傳統,受到高度重視,而有了更多文化場的精緻大作。另一「老戲新詮」的作品,以現代觀點切入,將傳統題材脫胎換骨,開發青世代藝文觀眾,為傳統戲曲不斷注入活水。
臺灣歌仔戲中心未來將規劃高雄傳藝園區綜合大樓一至四樓做為歌仔戲常設展區、培育基地及資料中心,也會積極爭取經費建構臺灣歌仔戲文史資料庫,強化歌仔戲文獻、文物、影像、照片、音檔、文本及相關文史檔案資料的搜羅建檔,以能作為未來中心研究、典藏、推廣基礎,當然這是長期的工作,但要開始做才能永續與積累。
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也是未來將會積極發展的面向。傳藝中心目前積極提送計劃爭取經費,希望透過科技的再現技術,讓古今穿越時空的限制,讓科技與傳統戲曲互為表裡呈現新的世界。未來希望有更多過去與現實交織的「臺灣歌仔戲」限定演出影像,讓觀眾有機會與歷史名角同臺飆戲與唱曲。
「創作是作者內心的投射。」陳修程期待更多年輕人親近傳統戲曲,更希望創造更多機會讓青年世代編創者投入傳統戲曲的創造,不能只是固守傳統,而是讓傳統核心的價值與精神不滅,但透過當代的手法與語彙與未來接軌,真正「活」在當下,讓更多民眾由此感受臺灣傳統戲曲文化之美與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