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

  • 副標題:亞太傳統藝術節 迎向未來
  • 文:趙靜瑜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610
吳榮順教授進行泰雅族史詩(林明福演唱)錄音
描述

吳榮順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過往受邀藝術家多以兼具高度藝術性、教育性、原生性,甚至是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珍貴技藝。新的一年,亞太傳統藝術節將會拓展關注視角,讓堅持傳統型態的表演團隊與革新創發團隊在同一個舞檯呈現,除了看見各國無形文化資產的樣貌之外,也將可以看見在傳統養分滋養之下的當代展現。

    傳統藝術的樣貌,只能停留在原生態嗎?動人的傳統藝術經過時代的推移、內化所綻放的當代新姿,又會是何等精彩?!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主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即將進入第17 屆, 將再次採取二元對應的策辦方式,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為主題,上半場呈現傳統型態演出,下半場安排當代轉化新姿,在當代展現傳統藝術的新舊樣貌。

驅動傳統藝術在當代發光發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原是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多年參與亞太傳統藝術節的定錨、視野開展,不遺餘力,「現在自己成為傳統藝術中心的一份子,隨時要提醒自己勿忘初衷,不但要維護傳統藝術,更要讓傳統藝術可以在當代發光發熱,找回光輝的價值。」

    吳榮順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已經是臺灣很重要的文化節慶品牌,形態已經被確立,亞洲各國的傳統表演藝術團隊都知道臺灣有這樣的藝術節,不但讓各國或各民族的傳統藝術輪流在臺灣發聲,也讓臺灣打開視野, 認識自己所身處的地理位置,與各國用傳統藝術做朋友。

用傳統藝術交朋友

    吳榮順表示,十多年來,亞太傳統藝術節有許多深具前瞻性的精采主題,一類為「地理性策展」,採取地理分區的脈絡,於該年集中探索某一區域的藝術表現,例如:「赤道上的翡翠珠鍊:印尼(2007)」、「萬象千島:菲律賓(2008)」、「湄公河傳奇(2009)」等。另一類為「專題性策展」,從專題探究的角度切入,挖掘核心命題下各國藝術的對應發展,例如:「亞太鼓吹音樂(2003)」、「婚戀文化之美(2004)」、「眾神遊/ 戲的國度:亞太文化中的偽裝藝術(2005)」、「原鄉客居:當代亞太傳統藝術的跨境與跨界(2013)」等。

    其中2013 年「原鄉客居:當代亞太傳統藝術的跨境與跨界」節目形式特別規劃「原鄉、他鄉」的二元對應,包括:「四物傳響舞太平: 南韓vs. 延邊朝鮮族」、「一部史詩兩樣情: 喀爾瑪克vs. 阿爾泰蒙古人」、「戀戀阿陶:北越vs. 廣西防城三島京族」、「胡旋曼陀:新疆vs. 烏茲別克」,使觀眾得以審視文化藝術經區域衝擊下的發展差異。  

    吳榮順表示,面臨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與娛樂產業強勢席捲各地,嚴重擠壓各地傳統藝術發展空間,「為了避免遭到強勢文化的浪濤淹沒,無形文化資產成為各國維持自我認同與文化特殊性的最後防線。臺灣也是如此。」吳榮順說,現在世界各國致力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就是希望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被加以確認、建檔、研究、保存、保護與傳承,「亞太傳統藝術節正是最適合的平台。」

適應就是改變 傳統在當代自成新貌

    吳榮順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過往受邀藝術家多以兼具高度藝術性、教育性、原生性,甚至是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珍貴技藝。新的一年, 亞太傳統藝術節將會拓展關注視角,讓堅持傳統型態的表演團隊與革新創發團隊在同一個舞台呈現,除了看見各國無形文化資產的樣貌之外,也將可以看見在傳統養分滋養之下的當代展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 吳榮順.jp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 吳榮順

    目前新的節目都在確認當中,吳榮順表示, 今年會將地理位置再加以擴大,不拘泥在亞太地區,畢竟藝術無國界,藝術的流動與觸發不會受到有形的地利疆界所限制,今年邀約對觸角將會擴大到東歐,主軸包括阿爾巴尼亞的複音音樂與法國爵士樂團的對照演出;日本則有各種傳統三味線的演奏加上吉田兄弟的當代蛻變,「適應就是改變,很期待喜愛亞太國際藝術節的觀眾與我們一期一會,與亞太傳統藝術相約在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