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親愛愛樂即將辦學

  • 副標題:永續營運 用藝術找到跟世界共處的方法
  • 文:趙瑪姬
  • 圖:親愛愛樂弦樂團
  • 點擊數:3078
親愛愛樂弦樂團從山林中汲取養分,琴音純真自然。
描述

2017年7月,賽德克跟泰雅族原鄉南投縣親愛村的孩子組成的親愛愛樂弦樂團,以一身原住民服裝打扮演奏古典音樂,遠赴奧地利獲得「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弦樂組冠軍,給了年輕孩子更大的自信與更多的希望。這群來自親愛村的孩子,用音樂改變他們的視野與生命。

親愛村的介紹是這樣的:「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奧萬大森林的深處。這個海拔九百公尺,眾山圍繞的谷地,是濁水溪的源頭,也是賽德克跟泰雅族的原鄉;但如同所有的山區部落,受限於經濟與家庭的弱勢,教育資源長期困頓不足。」

 

2008 年開始,在沒有經費的後援下,音樂教師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一步一腳印以音樂課後照顧方式,在南投縣親愛村推動音樂品格教育。多年後樂團人數漸增,2014 年正式成立親愛愛樂弦樂團( 以下簡稱親愛愛樂),致力於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孩童的音樂推廣。至今親愛愛樂邁入第12 年,王子建表示,「還要再堅持下去,30 年一定會看到成果。」王子建說,未來這些孩子將會自己創作,寫下山林的感動,自己創作自己演出,希望用樂音感動大家,也讓這群山上的孩子知道甚麼是困境,接受困境,想辦法跟困境一起共處。

王子建(左)與陳珮雯夫妻檔是親愛愛樂的創辦人,也是互相加油打氣的伴侶。.jpg

王子建(左)與陳珮雯夫妻檔是親愛愛樂的創辦人,也是互相加油打氣的伴侶。

 

出國比賽 給孩子們磨練的機會

2017 年「出國比賽」,拿到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比賽弦樂合奏優勝,也讓親愛愛樂的知名度登上最顛峰,「但比賽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王子建說,會去維也納參加比賽,一方面是希望給這些孩子一些磨練的機會,二方面很殘酷的是現實,一個樂團如果沒有出國比賽拿個名,蓋上CIS 標章,好像就不被認證。他只跟孩子們說,比賽也是一個可以分享愛跟音樂的舞臺,第一名很好,但也沒那麼重要。

不管是團練或是正式演出,親愛愛樂的團員都戰戰兢兢,一點都不馬虎。.jpg

不管是團練或是正式演出,親愛愛樂的團員都戰戰兢兢,一點都不馬虎。

 

透過音樂訓練 建構原住民孩子的

品格教育

王子建說,他們很清楚,出國比賽只是一個方法,讓這些孩子們去看看世界的方法,不管這些孩子愛上的是小提琴、中提琴還是大提琴;喜歡唱流行歌還是彈吉他,音樂讓他們專注下來,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他們在親愛愛樂弦樂團,有老師照顧,沒有一些可以讓他們分心的誘因比如電視,手機等等,他們就是按部就班,該上課就上課,該寫作業就寫作業,該練琴就練琴,透過音樂完成他們的基礎品格教育,長大之後離開團,繼續把這個態度用在念國中,高中,面對他們的人生。

 

在正規的課程結束之後,親愛愛樂才開始展開練習,十幾年來不曾改變,王子建說,這放學後的上課,「跟人生一樣,誰說最精采的是那上班上課八小時呢?真正能發揮自己的,都是在下班下課之後。」王子建常跟孩子們說,人的一天就是24小時,8小時睡覺,8小時工作上課,「剩下的8小時才是關鍵,如果其他時間都拿來練琴,那生命中就會有音樂,如果那8小時都是拿來打電動,人生就都是電動。」

 

沒有奇妙教學法

「我們沒有什麼奇妙教學法,其實就是讓孩子們用音樂在對話,別人用語言溝通,他們多了一種語言叫音樂。」大哥哥在演奏,小的不會拉就在旁邊亂跟,這「亂跟」與「亂演奏」也是一種聆聽跟訓練,「去領悟合作感,去領略孤獨感,在音樂領域中得到更多與世界相處的方法。」

 

白飯配鹽巴 也是一種幸福

下課後接孩子練琴,送孩子們回家,是親愛愛樂的日常,王子建說,「我有一次問一個小朋友回家吃甚麼,他很天真地回答我,餅乾配飲料;還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你別擔心,我爸爸有煮飯,結果我一去他家看,酗酒的父親只煮了一大鍋白米飯,然後不省人事。」王子建於是找來老師幫忙,開始在教室煮白飯,魯一鍋肉加上魯蛋,給小朋友比較稍微像樣的一餐。

 

「這些孩子非常純樸,因為不曾擁有過更多的,所以他們就連一鍋白米飯都感到很滿足、很幸福,這觸動到我。」王子建說,即使只有白米飯配上鹽巴,也是一種幸福感,「我們有時候都會忘記單純的幸福,甚至把單純的幸福當成悲傷。」

可以自己安安靜靜地獨處,練習,這群親愛愛樂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與世界相處的方式。-01.JPG

可以自己安安靜靜地獨處,練習,這群親愛愛樂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永續經營 音樂辦學

這兩年親愛愛樂的腳步算是站穩了,無論是演出或是贊助,都可以維持孩子們的課後輔導、三餐生活開銷費用與學琴費用,但是陳珮文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許下的心願,希望能夠辦學,「第一屆親愛愛樂的孩子都快從大學畢業了,這是一個成熟的時機,他們畢業之後就可以回來作老師,帶著弟弟妹妹繼續往前走,我們可以培養下一代,跟我們一樣願意為這些孩子們繼續付出。」

 

陳珮文說,有感於制式教育對這些原住民孩子來說,並非最好的一條路,「我們有很多孩子在小學時跟著我們,會主動思考,尋找答案;但是他們念了國中、高中之後,因為都要升學,老師就會要他們背東西、考試,但我認為教育不是死背的,填鴨式教育不適合這些孩子,他們到平地念書,只有考試成績才是一切,功課如果不好,就甚麼都不是。」於是陳珮文決定成立基金會,用基金會去申請親愛音樂藝術實驗教育機構立案,今年即將第一屆招生,基地就在中興新村。

 

多元的學習之路

陳珮文說,目前計畫招收國中級別國一到國三,共三個年級,每一年級各8人;高中則共6人,目前除了親愛愛樂的屆齡孩子們大概有18位之外,還有12個名額。陳珮文說,希望能用音樂與藝術協助孩子發揮潛能,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並以此為媒介讓孩子觸類旁通,找出一條更多元的學習之路,用音樂改變生命。

 

目前親愛愛樂跟學校規畫各自獨立,到了周六、日可以聚在一起團練,學校的學生可以選擇要不要加入弦樂團一起演出。陳珮文說,目前的規劃是以音樂跟美術兩個主要藝術類別為主,學樂器的可以接觸到繪畫,學美術的也要會一樣樂器,把「美」這件事情放在人生當中,培養他們有能力去考南藝大或是其他藝術相關科系。

 

「原住民孩子的天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樂天而且情感豐沛,在表現上總是充滿情感與音樂性。」自己學音樂的陳珮文說,跟平地孩子比起來,其實天分差不多,「但除了天分之外,音樂相關有許多是必須動腦筋、苦練。我們的孩子練得比較多,應該是這樣說,我們的孩子不介意練得比別人多。」

 

除了術科之外,陳珮文也規劃正常學科,但多屬於應用範圍,舉例來說,教英文的是外籍老師,但他除了教英文,還教孩子們烹飪,每天處理自己的三餐;臺籍英文老師就補強閱讀、寫作跟文法。國文則注重學生們自己作成果報告,寫企劃書,規劃音樂會或展覽,培養他們與社會接軌的能力。

 

10多年來親愛愛樂已經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但,村子裡有改變嗎?王子建保守地說,「舊的困難持續存在,孩子長大了離團,還是會有新的孩子進來,會有不同的困難要克服。但是村裡的凝聚力增加了,支持我們的人越來越多,我相信,做到30年,我們一定會成功。」

音樂就是親愛愛樂弦樂團團員們的課後精神食糧。.JPG

音樂就是親愛愛樂弦樂團團員們的課後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