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紋樣琉璃 串起文化流傳 排灣族琉璃珠工藝的深遠與美麗

  • 副標題:第137期-2021/08
  • 文:葉露名
  • 圖:卡塔文化工作室
  • 點擊數:1950
擁有美麗紋樣的琉璃珠與古陶壺、青銅刀並稱「排灣三寶」,項鍊最中央的珠子即為頭目所配戴的Mulimulitan。
描述

排灣族語稱琉璃珠為qkata,讀音「卡塔」,意為美麗的果子,排灣族人深信它們是天神賜予的禮物,珠上的紋樣也成為族人傳遞知識的媒介,卡塔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林秀慧(Kedrekedr Maljaljaves)多年來致力文化復振,要為明日的世界留下排灣族的文化足跡。

2009年由卡塔文化工作室推出的「小鳥不要來」系列作品闡述了對小米豐收之年的期望,作品中使用的「綠蟲珠」為排灣族特有的紋樣琉璃(Glass Beads),這些琉璃珠子不只是單純的裝飾,更是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

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

「傳說中,排灣族人為了要在婚禮時有美麗的飾品可配戴,請祭司向上天祈求給予自己美好的物件。」林秀慧緩緩道出耆老分享的故事,她繼續說道,不久後,祭司就收到了天神回應,要村民們捕捉一百簍的蜻蜓放在木臼裡,再用木灰覆蓋一天一夜才能打開,並囑咐著絕對不能因為好奇而偷看。耐心等待一日夜後村民們打開木臼,在木灰中發現了許多帶有漂亮紋樣的琉璃珠。

這充滿詩意的傳說是以族語來講述,經過幾度轉譯也無可避免地產生些許遺漏,但仍可在流傳至今的排灣琉璃珠上尋得一些痕跡,如圓形紋樣即是比擬蜻蜓眼睛的形象而產生,雖是美麗的飾品,琉璃珠上的紋樣更乘載了排灣族特有的世界觀,使用來表達一個人的特質,舉凡身分、被賦予的責任皆包含在內,如:排灣族部落傳統領袖所配戴的Mulimulitan

Mulimulitan漢文譯作「尊貴之珠」,珠子上的彩虹圖紋是專屬於傳統領袖的圖紋,在排灣族的社會制度中,部落傳統領袖須負起照護全族人的責任,部落中的幼弱老病者都由其帶回家中看顧與撫養,因此當煮食的鍋釜在打開蓋子時,產生的蒸氣炊煙與屋外灑進的光線交錯所形成的那道彩虹,就成為象徵部落傳統領袖身分的紋樣,這帶有彩虹紋樣的琉璃珠會在她/他過世時交給下一任,基於排灣族的長嗣制度——身分由第一個孩子繼承,珠子因此成為傳家的寶物,除了身分的承襲,也交接了照護部落的任務。

珠紋揭示配戴者的特殊能力

琉璃珠紋除了揭示身分,也適切表達了配戴者所具備的能力。在換工制度下,部落會賦予各專長的人相應的特殊紋樣,以表重視,如pu'alu(原意為產蜜的人)意指不斷為部落帶來好處並協助核心家族管理各項事務的人,或是pulima(原意為擁有許多手的人)能以精巧的手藝為部落服務,都因能產生公眾利益而擁有與一般平民不同的、稀有的特殊珠紋。

珠紋取的是物件的本質,用來描述某種能力,如菜園裡最難抓的鳳蝶,因為懂得隨時偵測周邊環境,總能在人類伸手抓捕前翩翩飛去,因此將鳳蝶翅膀上的圖樣繪在琉璃珠上賦予有如此特質的族人,代表這人反應靈敏,遇上危機總能迅速應對;而「小鳥不要來」系列使用的「綠蟲珠」意指豐收時出現在芋頭葉上的肥美蟲子,「代表具有農耕天賦能夠幫助部落不要有飢荒,協助部落傳統領袖照顧好鰥寡孤獨的人。」林秀慧解釋。

無論是彩虹、鳳蝶或綠蟲,能夠承襲琉璃珠紋的傳統邏輯進而創作出對應當代需求的作品,也代表珠紋背後的文化意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仍能與現代社會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但它也曾面臨佚失的危機,這即是林秀慧起心動念開啟田調,向耆老重新學習的驅動力。

修補斷裂的知識傳遞路徑

「當你看到這一個物件,就知道整個部落的樣貌。」部落耆老們曾這麼向林秀慧描述排灣族的琉璃珠飾,同一個紋樣在不同的地區可能被賦予了不同的意涵或詮釋,後人可根據搭配珠子所留傳下來的傳說或歌謠回溯,琉璃珠因此也成為排灣族人傳遞知識與維繫歷史記憶的媒介。

以往從事商業設計的林秀慧在學習琉璃珠工藝時,驚覺族人的文化傳承出現斷裂,相較於全身心浸潤在排灣文化中的部落長輩們,在都市長大的她只能依靠外人視角書寫的文獻來接觸自己的文化,但這些二手資訊常有謬誤,因此頻繁遠赴屏東三地門向排灣琉璃珠之父——巫瑪斯.金路兒(OmazZingrur)與耳濡目染於傳統貴族禮教的江雅蕾老師請益,切實紀錄每種珠子的出源與知識傳遞的路徑,努力承接琉璃珠背後的知識體系。

經過多年的研修與實踐,林秀慧有了出書的計畫,要讓排灣族人說自己的故事,近年更為了反駁既有文獻中「原住民族的琉璃珠是航海時代與外人交換而來」的討論,成功復原古窯燒製工法,使用自然火源,覆蓋木灰徐冷,印證了排灣族人當年已擁有自製琉璃珠的工藝技術,但這不是林秀慧在創業路上唯一想要證明的事。

在文化復振與謀生之間

琉璃珠在排灣族的傳統制度中是貴重的物件,也曾出現過以珠易豬的時代,無奈外來文化帶來價值體系的衝擊,琉璃珠工藝不如以往一般備受重視,因此林秀慧在創立工作室初期曾遭長輩以謀生困難而反對。

之所以會創辦卡塔文化工作室是因林秀慧約略在二十年前參與了原住民族委員會擴大就業方案及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兩計畫,當時擔任文化產業組組長的林秀慧在計畫結束後深刻體會琉璃珠工藝的傳承無法一蹴可幾,它背後所乘載的文化意涵更是排灣族人急須尋回的珍貴遺產,因此在文化觀光的設定裡,一面培訓相關職能以保持穩定的經濟來源,一面帶領「傳習者」們學習排灣族人的傳統知識。

這是一條必須走的路,辛苦但有意義,以傳統為依歸,提煉出當代的詮釋,在文化復振與謀生之間尋得平衡,現在的卡塔文化工作室不但能夠營生,更行有餘力能夠委託原住民藝術家進行創作,開啟文化探尋的新方向,「我們希望它是在排灣族文化教導的狀態下產出,才會有世界的立足點。」林秀慧堅定說著自己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