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刀代筆 頭目藝術家哈古的木雕之路 不受局限的創作視野

  • 副標題:第137期-2021/08
  • 文:倪暐
  • 圖: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許莉青、呂昱葶
  • 點擊數:713
哈古可說是卑南族木雕藝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靈感往往來自生活周遭,期望能由木雕創作建立起族人對自我文化的信心。(官佳岫攝)
描述

長年對於生活周遭敏銳觀察積累的素材、對族群文化傳承的使命,再加上自學雕刻技藝,哈古(Haku)已成卑南族木雕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四十七歲那年,哈古投入木雕創作,讓不起眼的木雕藝術起死回生,發光發熱,建立原住民的自信心與自尊。

當頭目難還是當木雕藝術家難?卑南族建和部落第六十九代頭目,而且是臺東最具知名度的藝術家哈古已經七十八歲,但創作靈感依舊在內心持續醞釀,慢慢付諸實現,不曾停歇。

「當頭目與藝術家都難,但彼此並不衝突,雕刻是原住民表達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透過雕刻留下原住民的傳統與生活,延續部落精神,將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哈古說。

以刀代筆 紀錄部落精神

哈古漢名為陳文生,1943年出生於建和(Kasavakan)部落,部落就在臺東市西南方,背山面海。他也是第六十九代頭目,為了找回族人對於自己族群的文化認同,他選擇做一個為族人留下自己文化的頭目,以雕刻刀代筆,觀察族群生活樣貌,並將之紀錄下來。

1991年,哈古受雄獅藝廊邀請,舉辦首次個展「頭目的尊嚴:哈古木雕展」,獲得高度評價,當時評論都說哈古的雕刻作品具有「現代性」及「寫實」特質,在90年代重視臺灣主體性的藝術圈,引發強烈的視覺與內涵衝擊。1997年參加臺北市政府「1997臺北原住民文化祭」聯展,1999年受邀到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現場展演,2000年受邀在總統府文化藝廊舉行「原住民工藝展」聯展,迴響熱烈。

從部落走向國際 

2001年起,哈古踏出國門,受邀至法國巴黎展覽,2002年到美國紐約及臺北藝廊展覽,至今曾多次擔任臺東縣地方美展工藝類評審,參加全國各地聯展、個展不斷。後來與藝廊合約結束,哈古回到部落,繼續從事木雕創作與教學,至今不倦。

哈古本身務農多年,四十七歲時父親過世,他非常難過,「身為頭目的父親曾經告誡我,雖然頭目的權威大不如前,但仍要守護頭目的尊嚴與使命。」

哈古開始思考,作為頭目一定要為部落後代留下文化,讓他們有來時路可以尋根。哈古很清楚,部落沒有文字可傳,這讓部落的知識容易被遺忘,也不被重視,久而久之,自己的文化就會消失,此時,哈古想到小時候自己很喜歡畫畫,想到了雕刻。

祖先祭典婚禮慶典 都在他的創作中

從小哈古就喜歡觀察人,觀察家人、鄰人和同學的表情與一舉一動,就連村裡的土狗,他總可以再三端詳,他說大人都務農做事,小朋友在家很無聊,他就喜歡看。長大後自己投身農忙之餘,也會藉由雕刻打發時間,腦海中祖先的祭典、先輩的形象到日常生活等畫面,全都透過雕刻刀呈現出來。

哈古說他喜歡立體的東西,因為立體,有線條與影子,更能凸顯生命力,他說他自學木雕,不須打底稿,用雕刻刀與當時俯拾可得的漂流木,開始了創作。「祖先生活有自己的原則跟規律,也有很多祖傳的文化精神,包括敬老尊賢、尊重自然、扶助弱小,這些我都用木雕紀錄下來,希望讓族人不要忘記,也提醒後代繼續尊祖,發揚先人的智慧。」

哈古的作品幾乎全與原住民生活有關,他喜歡刻慶典與傳說,也會雕刻鹿、狗與牛,其中〈神鹿與公主〉是建和部落神話中的圖騰,狗是部落族人狩獵的得力助手,牛則默默耕作,這些都是他經常刻畫的角色。除此之外,族人的臉譜與圖像,甚至是生活中遭遇的困境或感受,都成為哈古的素材。

此外,哈古胸有丘壑,創作題材非常寬廣,不局限於卑南族,與臺東原住民族文化有關的皆有興趣;他也對女性主義跟其他宗教抱持高度好奇心,希望可以讓自己的木雕創作文化內涵更加寬廣。哈古說,他很喜歡雕刻婦人,他有一尊作品是婦人光著腳丫踏在土地上,代表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決定;他也會雕刻觀世音菩薩,甚至參加法鼓山的活動,「這些都是普世價值,有利人類社會。」

尋覓適合木材 繼續與雕刻相伴

近年來身為自由雕刻家的哈古,開始致力雕刻教學的傳承,不僅在部落開班授徒,更親自前往建和國小、知本國中、臺東農工、都蘭國中教授木雕。只要肯學,不管原住民或漢人,他都願意教。不過現在比較難解決的是漂流木愈來愈少,他也只能盡量尋覓適合的木材,繼續雕刻。

哈古表示,他知道他的雕刻跟一般學院派的雕刻家截然不同,「我常常去看雕刻展,各類藝術家我都看,透過看展學習,我都非常敬重他們。」哈古說現在年紀漸長,創作不如過去敏捷,但幸好有許多族內對木雕有興趣的族人願意學習與傳承,未來他也希望自己一面把身體養好,一面繼續創作繼續傳遞部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