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轉身跨越 生聲不息 傳統藝術的傳承新氣象

  • 副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許程睿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490
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以「轉生」為題,期望不同世代的表演創作者能迸發出各自的風采。圖為典禮表演節目《射日》, 由郭春美、孫凱琳及哈管幫合作,象徵傳統戲曲在傳承中求新求變。
描述

傳藝金曲獎今年(2021)已邁入第三十二屆,然過往一年中,因疫情之故,整體傳統藝術的大環境備受衝擊,即便如此,懷抱熱忱的傳統藝術工作者們,憑藉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正面迎擊困難,轉身創作出精彩、動人的經典內容,為傳統藝術增添新氣象,傳承不息。

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公布出版類、個人類及戲曲表演類入圍名單,經過評審委員們煎熬取捨,才終於訂定名次,於頒獎日當天公布。

評選備極煎熬 名單終出爐

傳統藝術根基於常民文化,同時以此為創作的養分。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總召集人金希文便對此說明:「與商業藝術不同,傳統藝術乃是傳承在地本有的文化價值,並尋求人類生命裡美的共鳴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這也是傳藝金曲獎自設立以來一直不斷推廣的核心理念。

回想起當時評審的情景,金希文說:「一開始總是在思考怎樣才能達到最公平的結果,後來我認為更應該去注重該參賽作品、團體或個人的願景、成品及品質呈現,藉此看見其於傳統藝術上的重要性。」戲曲類召集人林茂賢也表示:「每一位來參與比賽的團體或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追求齊頭式的人人得獎,對每一個認真製作及實力卓越的參賽者,是不公平的。」

本屆特別獎得主為已故的四海唱片創辦人廖乾元先生及孜孜不懈於歌仔戲傳承的廖瓊枝女士,主要獲得獎項的兩齣劇目為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光華之君》及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的《雨中戲臺》。《光華之君》囊括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與最佳團體演出獎,《雨中戲臺》則榮獲最佳演員獎及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林茂賢指出本次得獎看似是都獎落歌仔戲,這並非意味著偏好某一戲種,而是考量到整體人物或作品在各方面的表現,及整體獎項的公平性才產生本次得獎名單。

傳藝金曲獎的存在意義

傳藝金曲獎之設立,是期望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傳統藝術的美與深度,更藉由獎項的肯定,鼓勵傳統藝術工作者們堅持以往,並了解自己的默默耕耘終將獲得回報。近年來,傳統藝術在臺灣的整體發展雖然因為受到各界重視,不似以往那般艱鉅,但近兩年因疫情的緣故,許多地方上的藝文活動、演出都紛紛停辦,林茂賢對於在嚴峻疫情下仍努力不懈的傳統藝術工作者們深感敬佩。面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困境,林茂賢指出「教育是關鍵之一」,唯有透過從小紮根的教育 ,才有機會讓傳統藝術成為一塊入門磚,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到傳統藝術。

另一方面林茂賢認為,在現行規則下,雖然能精選出優質的傳統藝術,但若能依劇種類別設立不同的獎項,將對傳統藝術的推廣更為助益,他解釋:「由於各劇種之間有不同的演出條件與形式,不易將其一同評比。如偶戲與京崑劇、歌仔戲等擺在一起評比時,便會出現難以比較的情況。」這也是本次評選時,眾多評審煎熬至極的原因之一。

金希文則提出了另一個目前傳統藝術發展的潛在問題:「傳統藝術如何不流於商業?」他表示這一屆的參賽作品或多或少都參雜了商業的手法或技巧,他深知傳統藝術的傳承相當困難,有時為了更加吸引人,往往會加入商業的手法或技巧,「該如何取捨,不失去傳統藝術的精髓,值得深思。」

「轉身跨越、生聲不息」概括來說,可以是「轉生」。透過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們的努力與堅持,傳統藝術千百年來的傳承得以延續,傳統並非守成,而是承繼過往,並以此再生。而每一次的變革、轉化,都是一次「生」的再開始。金希文及林茂賢都表示,傳藝金曲獎的設立無疑給予了傳統藝術發展的正向影響,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發展,臺灣的傳統藝術也將長久流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