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藝金曲獎特別獎 哪教哪想,哪研究——廖瓊枝

  • 副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紀慧玲
  • 圖:薪傳歌仔戲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494
廖瓊枝將一生奉獻於歌仔戲藝術,至今仍四處走奔,為歌仔戲盡心盡力。
描述

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廖瓊枝一襲紅衫,款步危行,踱上頒獎舞台,領受「戲曲表演特別獎」。她含頷低目,娓娓道出從事歌仔戲七十餘載綿綿不休歷程。

十分鐘不短的致詞,誰幫她寫的?完全不是代筆,是廖瓊枝一字一字,在家裡餐桌,平時也幾乎成了她的工作桌扶案寫下。如實、沈靜、堅毅,她再三鞠躬感謝各界,再次呼籲:「歌仔戲毋麼予伊斷去。」再次以她嬴弱身軀映現巨大的承負能量。她是如何做到的?「落土歹八字」艱苦人,如何成為一個歷史的保存者、記載者、發揚者,如何成就了歌仔戲,也成就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人生?

比舞台上更精采的戲外人生

廖瓊枝十三歲孑然一身,十四歲把自己賣入戲班學戲,二十一歲離開內台班進入外台與廣播界,三十四歲自組劇團並走闖海外,四十二歲半退休,應琴師陳冠華引薦與學者許常惠邀請進入文化場合表演、示範,並開始教學。近六十歲前後,她以「傳統歌仔戲」精神象徵重新登台,也帶領著薪傳歌仔戲劇團製作一齣齣好戲。七十四歲正式封箱。

十餘年來,舞台上仍可見她清瘦身形但氣力飽滿的唱段演出,直至近一年,八十七歲的她體力明顯不比從前,家人才盡力「阻止」她登台,但仍擋不了她為報恩、銘謝各界而答應的亮相演出。俗諺說:「食人一口,報人一斗。」廖瓊枝銘記在心的是「歌仔戲幫我飼四個子」,還有,各界肯定她,以及肯定歌仔戲這門過去被視為不入流的草地藝術。

即使今天,中老一輩的人仍對歌仔戲印象不佳,除了電視藝人光鮮亮麗,實際上對歌仔戲表演內容、風格不甚理解,總以為非高尚之作,甚至早年學者也認為歌仔戲只是鄉土表演。廖瓊枝常提起,五十八歲那年(1993)在永和秀朗國小開設歌仔戲社團,起因是一次演講帶示範,在座陳茂政先生會後很熱切地跟她說:「人攏講歌仔戲足沒水準,今仔日聽你講佮示範,真美啊!」後來促成秀朗國小歌仔戲社成立,迄今二十八個年頭了,歌仔戲社仍年年招得到學生。此一時,彼一時,歌仔戲能從野台翻身躋上國家表演藝術殿堂,是許許多多人的努力,廖瓊枝更是擎一人之力,扛起傳承、演出、教育、推廣等責任,「憨人第一號」是她給自己的封印。

一生致力歌仔戲傳承

廖瓊枝為歌仔戲拚命爭活路,喚亮戲曲藝術本身。從「四大齣」之三——《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著手,陸續整理內台時期歌仔戲經典劇目《王魁負桂英》、《王寶釧》、《宋宮祕史》、《碧玉簪》等,也重製她於外台時期編寫的《寒月》、《鐵面情》,為年輕的薪傳歌仔戲劇團成員編作兒童歌仔戲《烏龍窟》、《黑姑娘》,協助團員製演《五女拜壽》、《三人五目》、《太陽偏與葉無枝》。2011年重新參與薪傳歌仔戲劇團團務,推出更多經典劇目,如《白兔記》(後改名《李三娘》)、《烽火亂世》、《雙槐樹》、《拜月亭》、《俠女英雄傳》、《斬經堂》、《夢斷黑水溝》、《三進士》。上述劇目,一半以上出自廖瓊枝憑藉內外台演出記憶重新編寫,豐富的「腹內」填出令人讚不絕口、譬喻優美的臺語唱念文詞。

再者,廖瓊枝也邊教學邊參考其它劇種優點,比如京崑的身段作表,中國大陸的表演與教學。在甫出版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講戲與做戲——廖瓊枝經典折子戲劇本與表演詮釋》書中提及,多數劇目都經一而再、再而三精練整理,比如1997年版的《王魁負桂英》就加入了俞大綱京劇本《王魁負桂英》其中的〈情探〉一折,《山伯英台》加入「扇花」等表演身段,並新編曲調【蝴蝶飛翔】、【獻弓蓮】、【迎春風】;《陳三五娘》益春手中軟巾改用八角巾,則是觀摩中國大陸演法。此外,更多劇目均從較單純的基本曲調加入更多聲線 、情感不同的曲調。

廖瓊枝說:「我是哪教哪想,哪研究。」每一齣戲攏再研究,如何讓歌仔戲更好、更好看、更受人尊敬。「唱歌愛牽尾韻,練聲涵、牽長音,用丹田力去唱;表演一緊二慢三休,面部表情神韻心境愛表現出來。」更是廖瓊枝的獨門心法。

獲頒「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雖為她一系列獲獎人生再添光采,但廖瓊枝念茲在茲的只有歌仔戲傳承、發揚與觀眾培養。有句話說:「有人顧,會成樣。」歌仔戲有廖瓊枝如獲至寶,她與歌仔戲相互映照,彼此疼惜;廖瓊枝以一生淬煉了歌仔戲,歌仔戲藝術更因她站上了史上最受注目的表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