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藝金曲獎 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 在編導之間締造金曲佳作——陳健星、戴君芳

  • 副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鐘予希
  • 圖:唐美雲歌仔戲團、陳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075
《天上人間  李後主》也是一齣戴君芳與陳健星強強聯手,深度探索角色內心的好戲。(劉振祥攝)
描述

編劇、導演和演員就像在跑一場接力賽,編劇編寫劇本,導演拿到劇本後與編劇調整編修最後定稿,演員拿到劇本後閱讀詮釋,這就是所謂的二度創作、三度創作,來聽聽今年甫獲得最佳編劇獎得主陳健星和最佳導演獎得主戴君芳如何完成這縝密的三方創作。

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堪稱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最大贏家,其以現代思維重新詮釋日本經典文學《源氏物語》,將臺灣歌仔戲提升至新的高度,而編劇陳健星與導演戴君芳便是幕後功臣。

閱讀與觀察 讓人物細膩傳神

第三十屆傳藝金曲獎頒獎時,以《夜未央》入圍最佳劇本獎的陳健星事前還正經八百地準備了得獎感言,可惜頒獎當天得主另有其人;今年度他以《光華之君》入圍最佳編劇獎,即便以十年時間累積了十二部歌仔戲和一部京崑劇作品,身為入圍者最資淺的他認為自己多是陪榜,於是孑然一身毫無準備,反倒意外掄元。

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評審對他所編寫的《光華之君》留下深刻印象,認為陳健星所寫的作品是「現實與虛幻雙線的人物性格刻畫均細膩傳神,對每一角色的自我衝突、心理矛盾的描寫尤為深刻」,問他如何做到?陳健星說:「對人物的刻畫,一定得從閱讀開始。」就像閱讀《源氏物語》,陳健星會看作者紫式部如何描寫人物的內在和設定,日常生活中的影視電影也給足了他啟發和養分,但最終對周遭人的觀察以及對自我的內在審視,才是能夠細膩傳神的敘事關鍵。

這是一個藉由觀察他人、深刻挖掘自我的過程。「觀察人的同時,也必須很誠實、冷靜觀察自己內在的慾望、情緒和貪嗔癡,誠實面對自己也理解他人。這些觀察是我必須做的功課,也對我的寫作起了非常多的改變。」

在陳健星初加入唐美雲歌仔戲團擔任編劇時,唐美雲曾經誇讚他是一個很細膩的編劇,但經過十年的寫作過程,陳健星也發現自己比剛入社會時成熟的多,且對於人性也有更多更深的認識,從而滋養創作。

也因為這樣的理解,讓陳健星重拾《源氏物語》從而創作《光華之君》。「年輕時的光源氏在情場上的無往不利、沾沾自喜的態度都讓我很討厭,所以第一次我看沒幾帖就放棄。可是當我第二次閱讀,讀到中年後的光源氏,面臨人生的轉捩點時,他開始反省年輕時的荒唐;當他面對生命的困境時,我開始閱讀到他不同的面向,我就對這個人物愈來愈有興趣,開始能去理解、憐憫他。」這勾起了陳健星想要試著在傳統戲曲舞台上去詮釋這個故事,並讓優秀演員來演出這個故事。

日本經典文學 搬上歌仔戲舞台

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十年的陳健星,了解現今劇團一直在尋求新的可能,《源氏物語》對歌仔戲甚至其他戲曲劇種來說是沒有人嘗試的題材,包括文化上的跨越——日本經典名著跟臺灣的歌仔戲、臺灣戲曲文化之間的交融、結合,或是整個傳統戲曲編劇、導演到團隊的製作。「但我覺得身為一個編劇,必須要有意識地去尋找合適的題材讓劇團面對新的挑戰,逼著演員再往前走。」陳健星說。

長久以來,陳健星編劇擅長「以人設戲」,從《源氏物語》改編而來的《光華之君》雖是他專為唐美雲所量身訂做,卻也呼應他內在狀態,「在閱讀《源氏物語》的過程中,這本書帶給我無數的啟發和驚奇,尤其我覺得作者紫式部在人性內在的刻畫描寫非常深刻。再來,也跟我自己的生命經歷有關,走到現在這個年紀開始會像《源氏物語》當中對物哀之美有感,或生起浮生若夢的感慨。」

編劇不是全知 作品也是在詰問

於是,陳健星也在《光華之君》中設置了一個藤夫人的角色,把《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引入戲中,等同於藤夫人在創作光華之君時,藤夫人的人生經歷影響著她的創作,而陳健星也透過藤夫人融入過往自身的創作經驗和感受。

「我真實的人生影響著《光華之君》這齣戲,而當中的藤夫人也影響在她筆下的《光華之君》小說,這是我覺得非常奇妙的一部分。」這也彰顯陳健星的創作風格——在選擇題材時會尋找故事中,跟他想抒發的情感連結在一起,「如此我寫了這個故事才有意義,它跟我生命是一體的,是我生命滋養生長出的。」

陳健星認為身為一個編劇最大的優勢,是他透過寫作抒發情感時,同時能幸運地在舞台上呈現,並透過進入劇場的觀眾觀看產生共鳴與回饋,這讓他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有時編劇在作品中也不見得能得到解答,但我是非常誠實面對眼前當下的自己;編劇不需要一定要處在高處,讓觀眾覺得自己多有智慧。劇中角色正在面對茫茫未知,編劇也一樣,所以,我希望自己誠實的與大家同在,也只是一個分享者。」

編劇、導演與演員 三方創作

創作劇本的過程是寂寞的,但仍須與導演、演員等磨合。陳健星說:「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和導演戴君芳的合作是很有趣的。」陳健星個性溫和委婉,善於傾聽,戴君芳卻是直接犀利,在劇本上有任何的意見都會直接表達。但即使如此,劇本一定會經過討論後再修改,絕無一般導演大筆一揮直接刪改劇本,不與編劇討論的狀況;此外唐美雲歌仔戲團演員也不會對劇本刪一句、改一句,三方的合作是建構在尊重且信任的基礎之上。

以《光華之君》拿下今年最佳導演獎的戴君芳,和陳健星是從2016年《冥河幻想曲》開始合作,緊接著《風從何處來》、《夜未央》,以及國光劇團的《天上人間 李後主》等,一共五齣戲,評審認為:「戴君芳不只在具象層次處理人物關係與情感,更在抽象層次上,對舞台調度做最細緻的安排,讓傳統歌仔戲在大眾性外,增添舞臺美學意識。」

戴君芳的編導之路從臺大話劇社開始,緊接著成立身體原點工作室,擅長從社會議題轉化成劇場語言,且深受舞蹈劇場影響,因此注重肢體語言和空間更勝於文本;2004年參與二分之一Q劇場第一號作品《柳.夢.梅》的誕生,從此長期浸淫在崑曲的創新建構,一路投身傳統戲曲至今。

也因此,戴君芳導戲會從文本出發,大至劇情結構的安排,小至角色台詞的修改;演員開始讀本排練時,她也已預作功課,擬出演員走位、舞台道具擺放位置,以及演員跟道具之間的交流等等。

讓陳健星印象深刻的是,「《光華之君》在劇中分為書裡和書外雙線並行的劇情,舞台設計是以旋轉舞台呈現。她一拿到旋轉舞台模型後,在排練之前就費心的研究、確定每一幕舞台須轉到的角度、演員該站的位置,好讓劇中場景能夠透過旋轉舞台表達清楚,讓觀眾容易理解。」

探索人們的內心世界

由於戴君芳長期浸淫崑曲中,崑曲講究細膩、載歌載舞的特質也成了她創作的養分,並延伸至《光華之君》的編導。她會特別注意演員的身段和唱腔音樂間的連結,並且安排每位演員的動線和動作,讓舞台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靜止的,讓畫面融合成具有美感、和諧的狀態。

此外,受舞蹈劇場的啟發,也讓她在《光華之君》原本的戲曲演員中加入現代舞蹈演員,並且延聘舞蹈老師設計劇情中所需要的舞蹈,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以表現劇中演員內心的情緒和掙扎。

最讓陳健星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戴君芳為了表現光華君內心的掙扎和衝突,特別設計了一群舞蹈演員和武行演員穿上寬大的戲服,模仿歷史悠久的驅魔舞蹈儺舞,藉著激烈的舞蹈,群魔亂舞的感覺,展現了光華君內心的衝突,同時也表現命運未知又猙獰的面孔。

此外,陳健星也對戴君芳擅長道具的設計運用,具象展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感到佩服。陳健星說:「劇本其中有一段提到中國北齊時代將軍蘭陵王的面具歌舞,君芳由此得到了靈感,透過蘭陵王的面具串起光華君和他父親之間的背叛關係,凸顯光華君內心的罪惡感,同時也表現了光華君對命運的未知。」

編劇創作的過程中,偶而會把一些段落留白,陳健星也是如此,空白有時為了喘息,有時是為了安插意義,但必須由導演讀到之後,藉由演員或道具展現在舞台上,「有一段是光華君內心獨白時刻,君芳特別安排了一個蒙面女舞者,讓光華君追逐她試圖揭開她的面紗,以代表光華君想要追求的完美女性形象。這一段是在跟她討論之後創造出來的,真的特別珍惜跟她一起創作求索的過程。」

傳藝金曲獎落幕了,陳健星和戴君芳也得向《光華之君》的人物、故事一一地告別,結束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創作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