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用苧麻織出完整泰雅族歷史

  • 副標題:尤瑪.達陸背負文化復興使命
  • 文:黃尉瑄
  • 圖:弗耐瓦旦
  • 點擊數:228
尤瑪.達陸擬定了泰雅文化推廣計畫,希望能把傳統技藝找回來
描述

苧麻是泰雅族織布的主要材料,織出來的布主要用來製作服裝,從苧麻出發,可以瞭解泰雅族在苧麻植栽、染色、織造的服飾文化,再進一步觀察泰雅族服裝的形制、顏色、質地、紋理、技法,還可以看出是製作者出自泰雅族的哪一個部落。

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泰雅染織保存者尤瑪.達陸(Yuma Taru)是一個技藝的傳承者,也是歷史書寫、泰雅傳統服飾的研究者,更是一個民族教育者,早在三十年前她就開始透過苧麻進行一連串的文化復興,更擬訂了長達五十年的泰雅文化延展計畫,希望未來能夠找回泰雅族的完整面貌,實現文化平權的未來。


透視泰雅族文化脈絡

從前織布是泰雅族女性的必備技藝,在日本殖民後,沒收族人的織布工具,禁止族人織布,因此泰雅的制度中斷將近七十年,尤瑪.達陸在三十年前向外婆、姨婆還有許多長輩學習,一步步將傳統的技藝有條理、有系統地找了回來。

從種植苧麻開始,等到麻莖轉為紅色即可收割,用kasap(刮麻器)取下麻纖維、將麻纖維用指甲析成所需的粗細後,將苧麻纖維加捻以增加纖維的緊密程度,接下來把苧麻線繞在工字型的框架上,讓線材形成一個個8字線圈,後續處理時才不易散掉,把繞好的麻線放進草木灰水拌煮,可以使苧麻線變成潔白的素線,日曬後才可以進行染色,染色後即可將苧麻線依照織紋整理在理經架上,並開始織布。這是泰雅族制線的流程,也是尤瑪的野桐工坊依著季節的例行公事。

「每一個民族服飾都有各自的形制、色彩、圖紋、材質等特殊的內涵,且泰雅族本身就存有很多的支系,語言就有二十幾種,所以在泰雅族中不是只有一種服裝、一種技術,傳統的技術在七、八個系統當中,就有三、四十種技法,這些技法、圖案或是色彩搭配都有一些地區的差異。對泰雅族內部來說有點像是現代企業中的CIS識別系統,就是當你看到這個服飾的圖案、顏色安排、技術發展,就可以判斷說是來自於哪一個地區的泰雅族,因此傳統技術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單純的技術,更是可以支撐起我們文化的一個重要工具。」尤瑪.達陸說,目前她跟她的團隊已經整理了泰雅族約一千六百個圖紋,並且還在持續整理增加中。

過去常常直接使用平紋、斜紋、菱紋等西方的表達方式,現在更希望使用泰雅族的語言來說明,比如在使用泰雅族s'tlian(小提花)技法時,時常就有學者以西方思考反駁該技法並不是緹花,但在泰雅族的語言裡該技法就是提起花紋的意思。「臺灣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把這些技術或是材料限在一個框架裡去看,現在應該要從一個新的方向思考,對於原住民族而言,傳統是什麼,要先『定自己的錨』,傳承才有意義。」尤瑪.達陸說。


從織布延伸到文化教育

尤瑪.達陸的學生來源多元,有求學的學生,也有希望透過技藝獲得溫飽的婦女。「其實對原住民族來說服裝並不是產業,是文化,但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希望可以將織布發展成產業,受災的家庭也需要生存,因此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講述太多歷史的背景,或是做這些東西的使命,我們的任務僅僅只是災後如何生存而已。」

後來她想到傳承必須有人接棒,思考如何將族群的概念傳給下一代,從環境材料到製成服裝如何傳給孩子,讓孩子具有這樣的使命來接續傳承,才興起做教育的念頭,尤瑪回憶說:「最開始我們的民族教育是從民族大學開始向下思考,礙於規範,我們在2010年先成立色舞繞民族幼兒學園,後來延續著這個理想,比令.亞布校長在2016年成立了P'uma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未來我們希望可以成立自己的民族大學,這個民族大學的目標是希望把孩子訓練成如何回到部落,教導孩子如何管理河川、山林,自然資源、文化資產,甚至是碳權概念,善用環境資源來改善生活,不從對抗出發,而是讓孩子瞭解他們的真實處境,能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更多可能。」

尤瑪.達陸認為民族教育教學有三個程序,就像一個廚師,首先必須把材料蒐集準備好,第二個步驟思考處理、烹調的流程,第三個步驟才是如何思考適性烹調、煮好之後讓誰吃下,所以真正教學之前必須盡量蒐集傳統知識。「以技術來講,泰雅族傳統的織品用作服裝較多,這種服裝造型流變是什麼?在形成的過程當中需要哪一些材料?梳理泰雅族傳統服裝所使用的苧麻、皮革、貝殼、獸骨等材料之間的關係,研究材料的歷史以及來源,這些都很重要,我想將苧麻織布當作起點,開展出各種可能的方向,也包含歷史層面,從而把民族意識聚攏起來。」


盼下一個十年反轉歷史

尤瑪.達陸訂定的泰雅傳統染織工藝的發展計畫目前進展到第四個十年,在曾經參與的國際交流當中,她看到菲律賓將鳳梨纖維發展成植物皮革,因而得到啟發;在歐洲交流時,看到歐洲人把植物染料做成精粉,將傳統材料科技化;她將這些交流經驗都帶回臺灣,目前正在拓展苧麻循環的應用與文化經濟的連結,例如苧麻的葉子可以當飼料養雞、養魚,苧麻的桿可以做成3D列印的材料或環保材質,有工研院的團隊以苧麻的根研發成肝癌的新藥,「苧麻的纖維除了傳統的應用之外,我們也開始自己生產自己種植的麻線,或以材料改質的方式做成植物皮革,把苧麻變成一個比較前驅的材料,是循環經濟概念的利用,改善部落的經濟。」尤瑪.達陸說。

最後一個十年雖然還沒到,但她已經提前開始進行,她希望透過族群特殊的文化、實踐的經驗與國外連結,希望藉由國外朋友的力量與協助,著重處理如何重新書寫歷史、原住民族如何重新回到被公平對待等議題。「明年是所謂的『臺南建城四百年』,但臺灣的歷史真的只有四百年嗎?如果只有四百年,就只有看到漢人、西方殖民者侵略我們族群的開始而已,所以我認為這個歷史要改寫,如何將臺灣的歷史的概念更完整?需要藉由跟國際的心手相連,把臺灣目前對於原住民族許多不公平的狀態扭轉回來。」尤瑪.達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