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樹化成紙 自然之美的工藝價值——構樹

  • 文:徐健國
  • 圖:徐健國
  • 點擊數:450
原料浸泡。
描述

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又稱楮樹、鹿仔樹、鈔票樹、殼樹、殼木子、楮實子、奶樹、構木、噹噹樹、紙木是桑科構屬植物。樹皮灰褐,富纖維素,上有凸起腺點。全株有乳汁。葉互生,葉背佈滿細毛茸,觸感十分柔軟;有心形葉、不規則深裂的葉子,或是少缺裂、小淺裂。

構樹的生長與用途

構樹為雌雄異株樹種,雌株與雄株開的花不一樣,花期在四∼五月,雄株的花型為長條狀,下垂像一隻隻的毛毛蟲,也像沾滿花生粉的手指,稱為「葇荑花序」;雌株的花型為小圓球狀,稱為「頭狀花序」。每一花球都有淡粉紅色的長絲狀物佈滿球體,十分可愛。果實為球形,在五∼七月之間結果,只有雌株才會結果。夏天成熟時迸開呈紅色,像草苺般甜美多汁,非常好吃,常吸引綠繡眼、白

頭翁等鳥類前來覓食,還有昆蟲、蝴蝶也喜歡吸食,亦是松鼠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結果時期整棵樹結滿果實,很像叮噹,所以構樹也稱「噹噹樹」。

在臺灣,構樹分布在全島低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平地至山區。屬向陽性的先驅樹種,適應性強,耐乾旱瘠薄,也能生長於水邊。多生長於石灰岩山地,在酸性土及中性土壤中也能生長。生命力極為旺盛,甚至在都市電線桿旁都可以見到它旺盛生長的蹤跡。

構樹的用途非常廣泛。早期農業時期養鹿人家,常採構樹嫩葉餵養鹿隻,因此構樹也稱為「鹿仔樹」。除了餵鹿,構樹也可以餵豬。構樹樹皮韌皮部纖維長,平均長度約為九毫米,非常適合造紙,因為質地堅韌優良,可用於印製鈔票,所以又稱為「鈔票樹」。


構樹造紙的由來

早自東漢就已經開始使用構樹造紙,中國造紙技術在漢末到魏晉時期也傳入鄰近國家韓國,推動了韓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日本在七世紀左右向韓國學習造紙術,得以在各地建立了造紙工廠。早期日本的造紙原料多為麻、楮皮或雁皮,其中麻紙與楮紙製作方式與中國唐朝一致,他們完全掌握造紙技術後也常將優異紙品傳回中國。

南投縣埔里鎮位在臺灣正中心,氣候濕潤,境內有兩條主要河川,溪流眾多,且水質極佳、水源充沛、植物繁多,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發展造紙業,因此成為臺灣製作手工紙的重鎮。由於製作文化用紙獲利較高,所以當日本統治臺灣時,便帶入了相關技術及製紙人員,而製紙人員也採用臺灣本地生長的構樹為原料,製造美濃紙運回日本。1935年日本人橫溝大藏在南烘溪的北岸搭起紙寮,稱為「埔里製紙所」,這座紙寮為日後埔里的紙廠發展奠下基礎。二戰爆發時,日本國內產業因戰爭受到影響,迫使他們積極在海外找尋合適的地方設置紙廠。之後國民政府帶著大批人民與軍隊來到臺灣,並接手日本在臺灣成立的各種工廠。臺灣自此因政治因素與中國大陸斷絕往來,許多一起來臺的文化人與書畫家,無法再從中國大陸取得書法繪畫用紙。後來有人經由香港進口,發現臺灣市場有利可圖,於是開始進行研製。當時的造紙業者,於是研製適合書法繪畫用的紙張,使埔里紙廠適時發展出以構樹為主要原料的棉紙及更多不同種類的手工宣紙以取代中國宣紙。


構樹造紙的過程

構樹皮造紙過程可概分成原料處理、原料蒸煮、漂洗選料、舂搗解纖、打槽抄紙、壓榨去水及紙張乾燥七個步驟。

一、原料處理

選取低海拔的構樹韌皮纖維植物枝條作為手工造紙原料,砍下枝條後剝下樹皮,使用淺白色韌皮纖維造紙。選取低海拔之枝條主要是其木質素含量較少,較容易蒸煮解纖,因為只有砍伐枝條,故砍伐後可以保留母樹,可再萌芽生長,並非整株樹砍除,對環境影響小。當年砍下的枝條剝下的樹皮直接蒸煮,因為含有較多水分,稱為生皮;若是當年無法蒸煮,可以曬乾存放,等來年需要時再泡水蒸煮,此時乾的樹皮稱為熟皮;另外剝下的樹皮枝條如果含有外層咖啡色的樹皮,則稱為黑皮。黑皮雜質較多,蒸煮會消耗較多藥品。將外層之黑皮及中層之青皮刮除之樹皮為白色,雜質少,稱為白皮。

二、原料蒸煮

蒸煮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纖維素以外之不純物,使樹皮易於解纖。古代蒸煮的藥品為草灰或石灰蒸煮,現代則以氫氧化鈉及碳酸鈉為主。蒸煮時間隨樹皮種類及用鹼量多寡而定,樹皮蒸煮前處理越乾淨,藥品添加就可以少一點,例如蒸煮黑皮時,藥品用量需要多一點,蒸煮時間長一點,蒸煮完畢後原料須充分洗淨,否則影響後續之漂白作業及紙張品質。

三、漂洗選料

蒸煮清洗完成的紙漿如果是要製作本色紙,則將原料撿選並剔除雜質後進行後續打漿抄紙即可;但若要製造白紙,則原料尚且需要漂白,漂白後,需充分洗淨漿料。而在剔除雜質時需大量人工將漿料中之雜質,如節疤、樹皮受傷部位、未刮乾淨之外皮或枝條等不純物剔除。

四、舂搗解纖

在完成漂白清洗後樹皮纖維尚未完全分散,需要藉由各種外力將纖維打散,即稱為舂搗解纖。舂搗解纖主要的目的是將纖維分離及使纖維產生帚化起毛,增加纖維接觸面積,紙張乾燥後會提高紙力。在古代,大多是以獸力、風力、水力、人力來進行舂搗解纖,現代則大多以機械進行舂搗解纖。

五、打槽抄紙

即《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蕩料入簾」。將配料打漿好之漿料加入紙槽中並加入分散劑(亦稱黏劑,古代稱紙藥),以木竹棍攪拌謂之打槽,其目的是使漿料分散均勻不致結團。分散劑功用就是讓漿槽中的水變得較為濃稠,濾水變慢,使抄紙師傅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將竹簾上的紙漿搖散均勻。分散劑可大分二類,一為植物性者,如黃蜀葵根(中國大陸、日本)、馬拉巴栗根(臺灣,亦有使用豆膠);另一為合成之分散劑,如聚環氧乙烯(Polyethyleneoxide)或聚丙烯醯胺

(Polyacrylamide)。另外每抄一張紙就會在一側放一條尼龍線,方便計算抄紙工人抄紙數量及利於揭起紙張烘乾。

六、壓榨去水

抄好的紙張一張張疊在一起如同豆腐一樣,需要慢慢加壓將水分壓榨出來,變成像一塊豆干,才能將紙張一張張揭起烘乾。

七、紙張乾燥

壓榨去水的紙豆干仍然含有許多水分,需要加熱將其水分烘乾。乾燥方式有日光乾燥及加熱板乾燥兩種,日光乾燥是將揭下來半乾濕的紙張刷在板子上再移至戶外曬乾;加熱板乾燥則是在金屬板下通蒸氣加熱,再將半乾濕的紙張刷在金屬板上烘乾。


發展出的工藝價值

在臺灣,以構樹皮纖維為主要原料並添加其他纖維抄製而成的紙張稱為棉紙,是臺灣書畫紙中的一大類,其紙面肌理非常適合嶺南派畫風的披皴技法。構樹皮由於其纖維長度較其他手工紙纖維原料長,所製紙張強度佳,許多需要有紙張纖維毛邊的感覺或是需要強度的手工紙,構樹皮抄成的紙張往往可以符合上述的要求,例如棉紙撕畫,利用紙張撕下時產生的毛邊,可以有類似畫出來的感覺;而因為構樹皮其纖維寬度與其他纖維相比,寬度相對較寬,抄製出來的紙張表面肌理清晰可見,予人手工的質感,因此有許多需要看見纖維但又要保有強度的紙張即可以用構樹皮來抄紙,例如包裝紙或是燈罩,甚至許多裝置藝術的作品也常常使用構樹皮製成的紙張或紙漿來製作。日本是使用構樹皮(楮皮)纖維最多的國家,在日本,手工紙也稱作「和紙」,除了做手工紙,在日本利用楮皮的範圍非常多,例如日式拉門、文物修復,甚至也可以用來製作拖鞋。由於其纖維長、顏色柔和,因此構樹纖維的產品往往給人一種溫暖舒服療癒有溫度的感覺,對心靈陶冶有著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