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架構戲劇與行為藝術的記憶碎片 介於即興創作的排練演出

  • 次標題:第137期-2021/08
  • 文:鐘予希
  • 圖:冉而山劇場
  • 點擊數:653
圖為《Mayaw Kakalawan星星-颯旮啦旦老Sakala-tamdaw》的精彩劇照。(陳逸軒攝)
簡介

冉而山劇場著名的創團劇作《Misa-Lisin.彌莎禮信》,強調個人意志、共同創作、即興演出的行為藝術,這齣經典劇碼如何把每個行為藝術家的記憶碎片,組成這讓國際觀眾都為之動容的演出?

2012年創團的冉而山劇場,產出新劇作的過程緩且慢,劇碼少之又少,截至目前為止,僅有三齣劇作《Misa-Lisin.彌莎禮信》、《永恆的妮雅廬》、《Mayaw Kakalawan 星星──颯旮啦旦老 Sakala-tamdaw》,每齣劇作延續了團長阿道.巴辣夫多年來執迷的泥濘、鏡子等主題,「2000年以前,我就開始做關於泥巴、泥濘表演,那個是慢慢慢慢累積而來,都是從個人行為藝術慢慢琢磨出來,才進入劇場的呈現。」阿道.巴辣夫說。

慢慢慢慢確認的表演形式

冉而山劇場以民眾劇場為骨、行為藝術為肉的形式,也是阿道.巴辣夫慢慢慢慢確定的。

1998年,阿道.巴辣夫加入了以民眾劇場為演出形式的差事劇場。所謂的民眾劇場是指演出主題比較趨向政治議題、社會議題等,排練的方式也比較即興、自由,傾向集體創作。「創團之初,冉而山劇場雖設定以原住民為主,但舉辦表演藝術研習營時,報名參加的原住民族群很少,反而非原住民朋友很踴躍,所以參考差事劇團廣納族群的作法,冉而山也就不知不覺傾向與不同族群一起共同創作。」阿道.巴辣夫說。

行為藝術的啟發則是發生在1999年,阿道.巴辣夫受邀前往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時,接觸到行為藝術,才發現行為藝術原來是多彩多姿,關心面也很深入,從那時起阿道.巴辣夫才緩緩深入研究。「其實,原住民團體很早就涉入行為藝術,但我們想藉由行為藝術的表演,激發更多原住民朋友的想像或興趣。」所以,阿道.巴辣夫在戲劇中加入行為藝術,讓表演更直接,更有現場感,以期觀眾在看戲之餘,可以獲得更多的啟發和反思。

行為藝術轉進劇場呈現

創團之初,阿道.巴辣夫即已確定劇團最重要的營運方向除了劇場戲劇之外,還包含行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研習營等。研習營旨在吸引部落青年和對表演藝術有興趣者投入,以傳承部落文化,但是同時也成為劇作的開端,2014年和2015年冉而山劇場獲邀前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和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的代表劇作《Misa-Lisin.彌莎禮信》,種子即落在研習營,而花開在劇場中。

2012年,冉而山劇場舉辦研習營,學員全程在海邊、溪邊或是部落空地搭帳棚學習部落文化,時間長達一週左右,最後一天進行成果展演,展演者有個人,也有團體,表演持續三個小時。阿道.巴辣夫發現這些表演有了共通點和主題——《Misa-Lisin.彌莎禮信》,意即祭儀,即便每個人所呈現的祭儀和行為形式不同,但內在都有共通點,就是誠懇、感恩和祝福。冉而山劇場的第一個行為藝術《Misa-Lisin.彌莎禮信》就此誕生,「這個本來是現場行為的一個表現,但後來變成了一個行為表現的劇。」阿道.巴辣夫說。

所謂的劇,在冉而山劇場是由戲劇和行為藝術穿插構成,阿道.巴辣夫解釋:「主要是為了增加陌生感,所謂的陌生感是讓觀眾感覺這不是一般劇場或戲劇的呈現,讓觀眾有『怎麼又不一樣』的讚嘆。」戲劇的部分不像一般劇團有詳細的對白、細節和劇本,這裡只有故事、情節等構成的劇綱,由團長阿道.巴辣夫所制定,內容都是從部落神話中延伸而來,主軸是以歌唱為主,比如傳統或創新的歌謠,當然也有穿插對白,但比較少。

排練時傳承部落文化 

以《永恆的妮雅廬》為例,內容以賣膏藥的阿美族人的三次到訪,串起部落和都市存續關係、部落的今昔對比,戲劇間再穿插現代的行為藝術和民眾劇場即興現場創作,提出關於自我認同問題「我是誰?」以及社會議題如環保問題、原住民就業問題等等。

最主要劇綱演員仍以阿道.巴辣夫的阿美族人為主,以便就近排練,平時每週六、日集合,由阿道.巴辣夫帶練唱部落的歌謠、肢體動作,對話也盡量以母語為主;在排演之餘,也做部落文化傳承。「排練內容不具形式但不要脫離主題太遠,演出方向也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大部分還是集體、即興創作,和一般劇場非常不同。」阿道.巴辣夫解釋。

而行為藝術部分,冉而山劇場依主題邀約相關行為藝術家,依循劇綱創作,每個行為藝術都有各自的小主題,但必須都與大主題相呼應,避免表演太過零散,讓演出失焦。通常行為藝術的創作,多由行為各自發揮,「我們不帶領,劇綱與行為藝術之間,只能多磨合,還是放手讓行為藝術者去延伸、創作,行為藝術家有疑問主動詢問時,我們才會給建議。」 阿道.巴辣夫表示。

基本上,冉而山劇場的演出仍是以部落的樂舞為主,著重肢體的表現,最多是吟唱或是打鼓的配合,雖然,一個劇作或舞團可以傳承,都是經過很嚴苛的訓練,但阿道.巴辣夫仍希望劇團可以走比較平民、自然沒有修飾的肢體的動作,並且透過舉辦研習營,讓更多人參與,學員也可成為劇團未來邀請的對象,一起交流各自創作。他也提供場域給大家創作,並藉由舉辦國際行為藝術節,邀請不同國籍的行為藝術家互相交流,讓創作有更多可能,阿道.巴辣夫說:「一切都還在進行中,冉而山還在慢慢慢慢的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