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鍾馗嫁妹》裡的溫柔 鍾馗的神格與人格

  • 次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高鳳玉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5121
鍾馗(中)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因其面惡心善的形象,深受喜愛。


跳鍾馗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除煞」儀式,民間每發生意外事故,常以「跳鍾馗」驅離亡靈,避免「枉死鬼捉交替」。

以神明作為戲劇主角的設定自古以來中外皆有,希臘戲劇中關於神明愛恨糾纏的故事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傳統戲曲中當然也不乏這些神仙故事,《鍾馗嫁妹》便是其中之一。

關於鍾馗的由來有眾多說法,明代學者顧炎武認為鍾馗音同「終葵」,為辟邪之法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服器.鍾馗》則認為鍾馗是一種蕈類名稱,後來被以訛傳訛成為神明;而最常聽到的民間傳說應該是唐朝讀書人鍾馗,因為外貌醜陋被皇帝嫌棄,後來悲憤枉死,死後玉皇大帝憐他懷才不遇,於是封他為驅邪斬祟大將軍,統領鬼卒三千,專管人間妖魔邪祟,成為驅邪斬祟大將軍的鍾馗因為牽掛還在人間的妹妹,後來便重返陽間將妹妹嫁給好友杜平,鍾馗帶著一群鬼卒歡天喜地地為妹妹送嫁,了卻他最後的心願。

鍾馗的故事之所以受到民間的喜愛,主要原因應該是鍾馗的設定是一個平凡人,雖然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最後卻還是能得到好的結局,這也反映出老百姓即使生活再艱難,仍然期待未來能皆大歡喜。而鍾馗一生才華不得志,面對皇權壓迫卻仍然率直地表現出自身剛烈性情,這種風骨也獲得同樣貧寒出身士人的認同。

遍覽古代描繪鍾馗的神威圖,身穿紅色大袍「豹頭環眼,鐵面虬鬢」不怒自威,而神格化之後的鍾馗,卻仍然充滿「人間性」,《鍾馗嫁妹》的故事讓人驚訝這鬼面判官對於自己妹妹的掛念之深,甚至請求玉帝讓他重返人間安排妹妹的婚事,就是這種「反差」感,讓民間對於鍾馗的喜愛始終不減,不管是在京劇、崑曲、豫劇、粵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中,或是通俗的電視劇、電影裡,《鍾馗嫁妹》都是經典劇目。

民間尊稱鍾馗為鬼王,在道教中也尊他為「鎮宅真君」,他跨越神、人、鬼三界的形象,使得傳統社會每到除夕和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鍾馗畫像作為門神,因為百姓相信鍾馗能生吃鬼怪,號令陰間百鬼,除妖降魔、除邪鎮宅,道教中也有跳鍾馗的儀式,用來去煞逐疫、祈福求安。關於「鍾馗嫁妹」也有一說,此「妹」應是「魅」,所謂「嫁魅」就是把不好的東西送走,後來因為戲曲改編才成為現在的嫁妹,也讓鍾馗的形象在陰森中增添了些許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