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變鬼變神我最行 超越極限的掌中戲

  • 次標題:第129期-2020/04
  • 文:郭士榛
  • 圖:劉德媛
  • 點擊數:1289
《巧遇客家情》演出實況,吸引觀眾圍坐戲臺前。
簡介

戲偶和演員是全然不同的。偶的演出可以出神入化、變鬼變神,凡人做不來的,偶皆可以做得到;而人可演、偶也可演,這就是布袋戲讓人最感到趣味的地方。

位於板橋中山路二段一棟沒有電梯的中古式建築內的二樓,正是臺灣第一個客家布袋戲團「山宛然」的工作室。「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創立18年,是團長黃武山與妻子二人同心合力打造的劇團,從前住家就是辦公處,無法排練,直到2019年他們決定擴大經營,終於找到一處適合排練的工作地點。



山宛然在太太陳依勤主行政,黃武山以演出為主的模式下,胼手胝足才有今日規模。現今的工作室地點在大馬路上進出方便、坪數大又可排練,終於讓固定班底的演師和後場,能每週前來進行排演,且寒暑假還能舉辦小型研習營推廣布袋戲,山宛然總算有了歸屬感。



前輩提攜 促客語布袋劇團成立



身為客家人的黃武山會創辦客家布袋戲團,真的是機緣。「高中時期,放學後只要有空,我就會去社教館學戲,正巧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團長鄭榮興在教客家戲,此時我才發現戲曲言和一般語言不太一様。後來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時,客家三腳採茶戲老師賴碧霞來教課,賴老師特別鼓勵我用客家話演布袋戲。」記得第一次客語演出是在課堂上。當時賴碧霞老師利用在中廣錄音的戲本,再請自組的鑼鼓後場班,特別來為黃武山配演一段三腳採茶布袋戲。



後來在前輩的鼓勵下,2002年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成立,過程中全靠老師的提攜。剛開始黃武山隨著賴碧霞老師去巡演,藉著聽賴老師的錄音檔不斷演練,學習客語演出技巧。2003年山宛然第一次在SOGO後面瑠公圳的小公園裏表演,原本只想請賴老師來看戲,沒想到後來她幫唱又請來自家團隊幫忙後場,讓山宛然因而能演出成功。而也因賴老師在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教學,於是山宛然有了受邀參加客家文化節演出機會,更因此認識了許多桃竹苗客家年輕人,他們雖非劇場人卻喜歡戲劇演出活動,也是除了老師之外,支持並鼓勵戲團不斷茁壯的關鍵人物。



外國演出經驗 體悟布袋戲價值



回想自己會成為布袋戲的演師,黃武山的理由卻讓人聽了噴飯。「小學讀板橋莒光國小,四年級時校長請來布袋戲國寶藝師李天祿和他兩個兒子到校指導布袋戲社團,我發現參加社團有吃有喝很好玩,還可以隨團四處演出不用上課,遂決定加入布袋戲社團。」



五年級時黃武山隨團去了日本演出,而這段出國經驗卻讓他有很深感觸:「去了國外才知布袋戲的價值。」當時布袋戲在臺灣沒人重視也沒人想學,還好師祖李天祿有國外經驗,了解布袋戲的價值及往下紮根的必要性,因而激發他至小學教布袋戲的想法。



學戲過程中,黃武山看到李天祿藝師及其兒子陳錫煌、李傳燦大小師父對布袋戲的執著。有一段時間電視盛行後布袋戲就沒落了,後因侯孝賢拍攝的電影才又讓它再度翻紅。而陳錫煌、李傳燦兩位兒子一直是李天祿藝師的得意助手,除了處理行政外,也會製偶和縫戲服,堪稱全方位演師。「可惜年輕輩的我們,無法具備這麼多才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學些技巧,把表演專業發揚光大。」



不停演下去才能永續經營



對布袋戲演師來說,黃武山屬於第三代,師父陳錫煌是第二代,第四代則是還在跟老師學藝的年輕族群。然而每代間都有很大斷層,黃武山分析,像他這種第三代演師多為中生代,不論有沒有成家但都有自己團在經營,因有一技之長、餬口飯沒問題;相對第二代師父們則幾乎都經歷過吃苦年代。不過現在布袋戲演師已愈來愈受重視,李天祿藝師還曾去坎城表演認證、陳錫煌藝師則得過行政院文化獎。不過對於第三代的他們來說,是否得獎不是重點,能把自己的團顧好、多些演出機會才是他們關注的。至於第四代則大多尚未出師,黃武山嚴肅地說:「無論如何,戲一定要不斷演下去,久不演會不熟,甚至連戲感都沒有了。」



成立劇團後的黃武山表示,劇團必須每年向客委會、文化部和新北市文化局申請演出經費,才足以養團和工作室,「在申請經費過程中,我深刻感覺,任何團都要先紮好自己的根基,申請經費才容易獲得肯定。」



人偶齊演聊齋 穿梭虛實之間



山宛然18年來演過不少傳統布袋戲,也有創新劇本,但最讓黃武山掛在嘴邊的卻是《聊齋──聊什麼哉?》。此劇由山宛然布袋戲團策畫,與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共同演出,邀請劇場導演王嘉明、編劇林建華、音樂設計柯智豪、燈光設計江佶洋及舞台設計高豪杰,以現代劇場手法塑造嶄新風貌的「媚怪布袋戲劇場」,打破傳統布袋戲彩樓框架搬演聊齋故事。



《聊齋》2012年開始籌畫,2014年、2016年各演一次,整齣戲籌備二年,其中有許多時間是用來討論劇本該走的方向,黃武山說:「當初會有《聊齋》一劇的構想,是因為覺得戲偶和人不同,可以出神入化、變鬼變神,凡人做不到的,偶都可以做到,而人可演、偶也可演,模仿雖不能百分百,但偶卻有另外的優點。」



導演王嘉明和弘宛然團長吳榮昌都認同此想法,但「聊齋」一書有300多則神怪故事,皆很適合布袋戲折子戲的創作,因而黃武山等人便需分工看《聊齋誌異》,將有趣的故事再提出和大家討論,如同讀書會。最後總算挑出6則請編劇林建華去撰寫。但王嘉明是現代劇場導演,他想改變一些做法,於是加了許多元素,在排練場一直試演,試圖將這些段子做結合。



現代家庭雖然都有洗衣機,但坊間仍有為數不少的外洗店興起,於是導演王嘉明靈機一動,決定將劇場變成洗衣店,把6個折子加入劇場,讓洗衣店鬧鬼。而有偶又有演員的演出,除了偶師、樂師會一起聚集在台前,還搭配真人演員的現代生活穿插映照,整齣戲便感覺穿梭在虛實之間。



黃武山認為,像這種跨界排練是新的嘗試,非常有趣,但原則上基本功一定要好才能加分。像是布袋戲師祖李天祿在民間演出幾千齣戲,後來他在演出中加入京劇動作就是創新,那個年代已算是經典創意,也是現今說的跨界。



教學、演出 讓更多人愛上布袋戲



布袋戲演出是黃武山的事業,但為了推廣布袋戲,他也致力於學校社團教學。板橋中山國小他教了7年,三峽五寮幼稚園教了10年。不過,想當初他去五寮教戲,從沒教過3歲至6歲這麼小的小朋友,剛開始挫折感很深,一個動作往往要教10分鐘;時間久了,小朋友熟悉動作了,黃武山還會介紹戲曲的來源。其實教學也是為了培養布袋戲未來的觀眾,雖然他們可能分散四處,但經驗中他多次巡迴演出時,都會遇到以前教過的學生、家長來打招呼,讓黃武山愈教愈有成就感。



長達10年教學經驗,黃武山認為,外在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或演出。有個學生從小就喜歡嗩吶,剛開始先跑去江之翠劇場學習,後來知道山宛然有吹奏藝師,便輾轉來工作室學習。只可惜後來考上中學後,因課業壓力沒時間練,便放棄了。



曾經他也訓練過一個團,也為他們常去周邊社區演出而高興,後來因政策調整而無法持續,真的非常可惜。



黃武山內心一直有個願望,希望掌中戲未來能有專屬的劇場可以一直演下去。就算難以實現,他覺得掌中精髓是有遠景的,也可以往世界發展。只要有一個桌子、一張椅子,布袋戲也可以像國外街頭藝人一樣,隨性演出;甚至也可以開著旅行車,遇到有人想看、不管人數多寡,隨時停下來就表演,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因為布袋戲其實就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啊!



布偶的保養方法

重點是要保持乾燥,尤其是戲服。平時不能水洗只能用酒精噴後,在風口陰乾,雖然放久會潮濕、長霉垢和蛀蟲,但千萬不可以用日曬,否則易變色。而偶遇水也一定要擦乾,且應經常拿出來用、不要久放,以免小蟲子蛀咬。而經常拿不同偶出來練功、操演,則可保持布袋偶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