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突破性別禁忌 編織的魯凱男人

  • 次標題:第130期-2020/06
  • 文:顏怡今
  • 圖:楊為仁
  • 點擊數:1770
彭春林致力讓編織工藝在部落重生。
簡介

魯凱族的織布活原本只專屬女性,由奶奶一手帶大的彭春林打破傳統,織布機的聲音引領他回到原鄉,那久遠的成長故事與奶奶的味道,一縷縷從彭春林的手裡,再度重生。

為了拜訪魯凱族編織的男人彭春林,我開車行經約2公里的蜿蜒山路,來到屏東山地鄉青葉部落。彭春林把工作室蓋得像洞穴,清風隨陽光吹進屋裡時,窗簾貼繡的蝴蝶跟著翩翩起舞,一隻大蜜蜂此時跟著風飛到屋裡。白色牆壁上掛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彭春林說:「這房子是我蓋的,像個山洞,在裡面感覺很安全。」彭春林打造這樣一個空間,為了傳承魯凱族工藝──編織刺繡。

緣自奶奶的織繡情 以行動破禁忌

彭春林說:「布料對魯凱族來說,代表完整的生命。」小嬰兒誕生後,熬過最危險的第一個月,從滿月那天慶生穿上的第一件衣服,接著成年、慶典、婚嫁的服裝,直到最後裹上皮囊入土離世的屍布,生命裡每個重要階段,都有一塊媽媽親手編織的布料。

因為布料在生命裡占了如此重要的地位,魯凱女孩從小就必須開始學刺繡編織,彭春林說:「族裡會有一個很大的織布房,女孩子在裡面學編織,老的教年輕的,年紀小一點的從整理線開始學,一代傳一代。」當織布房的大老確認女孩已經學會織布技術,家人帶她到族人巫師那裡,經莊嚴儀式後,在女孩手上刺上專有的圖紋。

不同於女生學編織,魯凱族的男生則不准碰這類女紅,因為傳統認為男生碰了這些編織刺繡,就會獵不到動物。儘管有這樣一個禁忌,但彭春林和編織的情緣,卻打從5歲被帶到奶奶身邊那天就已開始。

彭春林說:「奶奶是『Sialimane』(魯凱族語:有雙手的女人),就是族裡最會編織的女人。」彭春林5歲時母親過世,父親為了工作將幼子託給奶奶照顧,彭春林說:「我每天躺在奶奶的腳邊,抓著奶奶用苧麻做的長裙,撫著苧麻布上的顆粒,聽著奶奶織布機的聲音睡著。」

彭春林出社會後當過獸醫師,後來還補習打算考公務人員,32歲那年,他發現當時工作的佳暮部落中,婦女們所編織的繡片很漂亮,便請教她們編繡法,動手將繡片做成髮夾,友人別在秀髮上,引來許多人詢問,希望也能買一個來戴。這讓彭春林有了信心,動手開始做飾品。這一做不得了,不僅擺攤生意好,還吸引政府單位邀請參加工藝競賽,彭春林以自己創意結合魯凱族的編織及圖騰文化,創作大頭目系列,獲得全國編織競賽工藝第一名,以對織藝的熱愛與實際的成果打動耆老與族人。

男人織繡不思議 回部落力傳承

彭春林說:「從小跟在奶奶身邊,很多東西都是耳濡目染,除了奶奶是織布高手,四姑媽的刺繡更是族裡的翹楚,很多東西他們點一下,我就能明白。」後來彭春林進到輔大織品研究所學習染織工藝,從頭開始認識織布,兩年半的時間,他不僅補足了織布理論與分析,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織繡裡性別的禁忌。他說:「我雖然是全班唯一的男生,但是授課的老師幾乎都是男性,而且都有著讓人欽佩的專業。」彭春林不再躲躲藏藏地做織繡女紅,他瘋狂地去學習各樣織繡技藝,甚至把包括阿里山鄒族的皮製、噶瑪蘭族的香蕉織,一個一個地找出來,將原住民傳統的編、織、刺、繡工藝,與學校教的現代工法融會貫通。

彭春林曾經在族裡做了一項普查,驚覺族裡還會傳統織布的女性長輩寥寥可數,甚至不到5人,彭春林擔心魯凱族引以為傲的編織刺繡工藝可能會失傳,於是開始進行這些長輩的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目前找回來的織布法除了平紋織和斜紋織,還有幾乎已經沒有人會的波浪斜紋織。另外,找回來的刺繡工法有直線繡、貼布繡、珠繡、十字繡、毛邊繡等。

在口述歷史過程中,彭春林曾按著耆老的解說,一邊聽一邊現場操作,他說:「當時族裡幾位890歲女性長輩,看到一位男生在編織,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流著眼淚摸著我,好像在懷疑是否身處夢境一般。」

同一時間,他也回到部落開班教授魯凱族傳統刺繡,彭春林說:「一開始大家會開我玩笑說:『跑步的男生怎麼跑去做刺繡了?』但慢慢地,情況有了改變,朋友會抓著我問:『昨天我老婆交的那個刺繡作業怎麼樣,我做的喔!』」不僅如此,彭春林也發現,拜訪友人家時,沙發上的抱枕、廚房前的掛簾不再是市售商品,而是充滿魯凱織繡文化的手工製品。

當傳統與生活鏈結 文化就不會消失

彭春林說:「當這些傳統與族人的生活連結在一起,看得到、觸摸得到時,魯凱的編織刺繡文化就不會消失了。」喜歡創作的彭春林,將自己的現代設計與魯凱文化融合,「蝶」系列將黃蛾變成漂亮的蝴蝶,再以蝴蝶的觸角作為第2案,最後觸角演化變成漢文化裡的祥雲圖案,這些圖案繡在聖經布套、布包、衣服上,既有原民風又不失現代設計感。彭春林還有一個重要的設計系列──「印記」,以奶奶和自己的手作圖形,用不同的技法繡上不同紋手圖案,重現魯凱紋手的文化之餘,也表達織繡的傳承。

在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裡有一塊象徵百合潔白的米白色長布,以苧麻纖維,手工編織而成,整塊布結構平整、紋路漂亮,可以看到魯凱族傳統斜紋織與波浪斜紋織的細部紋理,這塊布就是彭春林奶奶的作品。彭春林的奶奶過世前,從一個箱子拿出這塊布交給他,並說到:「現在沒有人喜歡,也沒有人需要這些布了,你是唯一喜歡的孫子,這塊布就送給你吧。」彭春林說:「我打開奶奶的箱子,才發現奶奶為每個家人都織了一塊布。」彭春林難忘奶奶織布的身影,依稀還聽見溫暖的織布聲,織布曾是那個年代魯凱女人用一生去做的事,他努力要為族人留下這項工藝與傳統,不讓魯凱的編織刺繡變成傳說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