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製帚師張庭瑜 天地掃變身創新小物

  • 次標題:第129期-2020/04
  • 文:楊為仁
  • 圖:楊為仁
  • 點擊數:4233
張庭瑜是香社村少數會綁天地掃的職人,同時也與社區發展協會一同推廣天地掃的製作。
簡介

相傳玉皇大帝賞賜囝仔公一對「天地掃」及一雙「穿天靴」,其中,能掃除千災萬煞的天地掃,成為民間開廟門、送土神、安胎神、清霉運、新居落成、迎神賽會等儀式的神器,這項逐漸失傳的民俗工藝,在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廣下,總算有了傳承契機。

「我小時候,就有看過人在做槺榔掃帚,這在我們村子裡已經超過100年了。」簡天下是屏東縣萬丹鄉第六老人會會長,也是香社村耆老,對槺榔掃帚相當熟悉:「槺榔掃帚是我們早期用來掃地的掃帚,用曬乾的槺榔葉製作而成,因為槺榔樹外觀頂天立地、枝葉尖鋒光芒,屬陽性,吸收天地間的靈氣,可掃天煞地煞,具避邪功效,又稱天地掃。」



就地取材的傳統技藝



萬丹鄉香社村可說是槺榔掃帚的故鄉,早年農業社會時代,沒有塑膠掃帚,槺榔掃帚成了村民掃地主要器具。槺榔樹學名臺灣海棗樹,農暇時,農民就以槺榔葉為材料,再用月桃葉的莖梗綁成槺榔掃帚,許多老一輩香社村民從小就開始接觸製作,除了自用外,還拿來販售貼補家用,當時整個村子約有7成的人在做槺榔掃帚,因此有人戲稱香社村是掃帚村。



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純手工製作的掃帚,慢慢被塑膠掃帚取代,槺榔掃帚因成本高而逐漸沒落,如今已鮮少人使用槺榔掃帚,只剩下傳統廟宇的儀式用途,年輕一代大多不懂綁掃帚的技藝,甚至從未聽聞槺榔掃帚。為了挽救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不但授課傳藝,並在村內廣植槺榔樹,以實際行動來傳承香社特有的民俗文化,而張庭瑜正是社區發展協會的製帚師,也是村內少數會綁槺榔掃帚的人。



天掃與地掃 掃除厄運擋煞驅邪



槺榔掃帚又名天地掃,民間傳說可驅邪避凶,所謂「天地」就意指有「天掃」與「地掃」一對,臺灣南部家庭大多設有神明廳,神明廳天花板上有燈樑掛燈、天公爐或三界公爐,清掃時將掃帚綁上竹竿,清掃上面的灰塵和蜘蛛網,這就是天掃;另一隻掃帚則用來掃地,因此稱地掃。張庭瑜說,天掃掃天、地掃掃地,切記不可混淆,否則就是對神明不敬。



此外,清掃時機也是有禁忌的,清掃必須在農曆12月24日送神後才能進行,據老一輩說,因為槺榔掃帚太厲害了,就連神鬼祖先都會被掃出門,所以年初五迎接財神後,天花板就不能亂掃了;在宮廟方面,每逢春節、8月等重要日子開廟門時,就會用到槺榔掃帚,有時神明出巡,神轎前也會有人手持槺榔掃帚開路。



「槺榔掃帚都是純手工製作,槺榔葉必須經過分枝、曬乾、修整等程序,過程相當繁瑣。」張庭瑜說,早期槺榔樹大多是天然生,村民從恆春、旗山一帶採收,如今村內已有種植,取材方便許多,不過槺榔葉又硬又尖,容易刺傷人,割採、製作過程務必小心。



割採回來的槺榔葉也不能馬上使用,必須日曬好幾天,使水份全部消失才能動手製作,然後將一整葉的槺榔葉撕成一片一片,將連著葉柄的槺榔葉聚集成束,用月桃莖梗綁緊;掃柄則以稻桿填充密實後,再用月桃莖梗固定,沿著竹柄一直綁到尾端,綁5至9節,「必須是單數,才有避邪功能。」張庭瑜特別強調。最後再用柴刀將長短不一的帚端修齊,就是一把能掃除災厄的槺榔掃帚,也就是所謂的天地掃。



創新元素 開發天地掃的新生命



天地掃雖然尺寸大小不一,但綑綁的繩結數是有規則的,必須是5、7、9、11等吉數,以符合天地人、富貴貧的意義,因為奇數代表陽性,偶數代表陰性,因此繩結絕不能有偶數。除了「綁單不綁雙」外,天地掃還有「買雙不買單」的禁忌,意思是說,買槺榔掃帚不能買單支,因為那是辦喪事用,平常或辦喜事通常都是要買雙,也就是1支天掃、1支地掃。



傳統槺榔掃帚由於莖葉相連不易脫落,通常可使用多年,但手工製作的天地掃,再怎麼有避邪功能,仍不敵現實環境的演變。「現在的人早已不用槺榔掃帚了,做了也賣不出去,村民無法養家糊口,久而久之自然就沒落了。」為了傳承香社村的地方文化特色,張庭瑜和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研發小槺榔掃帚,讓古老傳統工藝變身為新興文創產業,也讓即將失傳的天地掃露出一線曙光。



「小槺榔掃帚綁法其實跟傳統的一樣,也都綁單不綁雙、買雙不買單,但做法上更為細膩。」張庭瑜拿起1支尖鑽,在曬乾的槺榔葉上不斷的劃開:「因為掃帚小,所以不能用整片葉子製作,必須將葉子抽絲變細。」接著用紅線將成束的槺榔葉綁結在一起,「帚柄中間是牙籤」,她邊說邊綁,靈巧的雙手立即綁出天地掃的雛型,仔細一瞧,紅色繩結是9,也跟傳統天地掃一模一樣。



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的小型天地掃,都是在地藝師們遵循傳統工法,結合創意元素所製作,並做成吊飾形式,除了繫上中國結外,還可以掛上玉飾或五帝錢、太極八卦等飾物,並請當地信仰中心——福德宮加持,可掛在客廳、車上,據說可「掃千災、納百福」。


在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廣下,願意學習綁槺榔掃帚的人愈來愈多了。張庭瑜說,身為香社村的一份子,看到這項傳統工藝在面對無人接手、即將失傳的困境中,能以另一種形式吸引眾人目光,並讓地方文化獲得傳承,內心感到無比欣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認識驅邪避凶的天地掃,和槺榔掃帚的淵源典故,將香社村製帚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