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社會一向以黃曆的時間計數系統(即歲時節氣)作為生活的依據。三月有清明、穀雨、立夏等節氣,而清明節、上巳、保生大帝誕辰、註生娘娘生、媽祖生⋯⋯接踵而來,可說是既忙碌又熱鬧的季節。其中又以媽祖(960∼ 987)生最具代表。媽祖信仰源自宋朝,明清之際,大陸移民來臺,為渡過險惡的黑水溝,乃在船上供奉媽祖,安抵後,立祠膜拜,尊為航海的守護神。長期以來,各地遍布媽祖廟,成為民間宗教的代表之一,在眾多寺廟中,被列為古蹟者約有二十餘座,可見媽祖的信仰力。
每當台灣社會愈動盪,經濟愈不景氣,民間廟會活動就越熱絡。
俗諺云:「三月瘋(痟)媽祖。」意指三月二十三神明誕(迎媽祖)「非常」的嘉年華會,全臺狂熱的盛況,例如:白沙屯媽祖北港徒步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媽祖遶境、南瑤宮媽祖潦溪、旱溪媽祖巡十八庄、南屯老二媽回娘家、臺南迎媽祖、土城媽祖割香、澎湖媽祖海巡⋯⋯等,並帶出多采多姿的文化特色。上述活動中,包括:進香、刈火、遶境, 語彙不同而指涉的語境也有所差別。進香,指神明拜會友廟的宗教活動,關涉神/神、信徒/信徒之間的聯誼;刈(割) 火,又稱刈香,指分靈或地方神明前往祖廟或威靈廟宇舀取香灰,帶回放入主爐, 象徵香火、靈力相結合;遶境,指神明年度例行性巡視轄區,以保合境平安。
台灣的媽祖已不僅是「海神」信仰,而轉化成全能之神。
文化底蘊深厚
「三月迎媽祖」的活動累積相當厚實的文化底蘊,成為臺灣民俗文化的珍貴資產,為這座神仙島閃亮罕見的軟實力。二〇一一年, 文化部公告「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與「北港朝天宮迓媽祖」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為文化資產戴上冠冕。
基本上,遶境、進香是一項單純的宗教活動,屬信徒自發性行為(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參與的動機,包括:還願、贖罪、祈求平安、過成年禮等,藉由長途跋涉以祈福消災、淨化心靈。這裡特別以三大重要民俗為例證。
白沙屯媽祖進香特色是沒有固定路線,全程由媽祖以「行轎」方式決定行進方向。
白沙屯媽祖 全程四百公里
苗栗通霄拱天宮(1863∼)白沙屯媽祖,每年都徒步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全程四百公里,歷時八、九天。香路由媽祖神轎以「踩轎」方式決定行走路線與停駕、駐駕地點,年年不同,十分神秘。抵達朝天宮後, 進香客先拜天公,於子時舉行刈火儀式;回駕安座後第十二天再開爐合火,為進香活動劃上句點。信眾透過漫長香路的跋涉,以考驗毅力、淨化心靈、祈求庇佑,對白沙屯年輕子弟而言,毋寧也是一種成年禮。
大甲媽祖所經之處,民眾俯跪在地,讓媽祖神轎穿越,稱為「倰轎腳」,民眾相信具有消災除 厄的功能。
大甲媽祖遶境
純樸的人情風景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是指一九八八年大甲鎮瀾宮媽祖徒步前往新港奉天宮的進香活動,綰合遶境與進香,成為活動的新語彙,全程三百多公里,跨越四縣二十一鄉鎮市,歷時九天八夜,並訂定十大典禮: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參與信眾數十萬人,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尤其難得的是,沿途民眾誠摯準備各式餐飲、點心,提供香客飲食、沐浴、休息,在信仰道路上展現最溫暖、純樸的人情風景。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目前全國規模最盛大的進香活動。
北港媽祖遶境 清代以來聞名全臺
「北港迓媽祖」, 是北港朝天宮(1694∼)的媽祖遶境活動。朝天宮歷史悠久,為分靈最多的媽祖廟。迓媽祖,以笨港溪為分界,因南街、北街,而有南巡與北巡之分。遶境隊伍有陣頭、藝閣、花車, 與眾多隨香隊伍,綿延四、五公里。其中藝閣數量稱冠全臺,而「炸轎」(又名「吃炮」、「虎爺吃炮」)與臺東炸寒單爺、鹽水蜂炮齊名,為全臺三項鞭炮聞名的活動之一。北港迓媽祖是媽祖巡視轄區的活動,清代以來,早已聞名全臺,其規模之盛大,場面之壯觀,堪稱遶境之典範。
左圖:媽祖象徵母親的意象,圖為東港朝隆宮女信眾所組成的仗儀隊。
右圖:相對於慈悲的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的造型則神情兇悍,才能震懾妖魔鬼怪。
三月迎媽祖,既瘋狂又熱鬧,為臺灣宗教展現不可思議的信仰力。不過從民俗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的觀點都可以找出較為深度的解讀。媽祖是航海神,也是臺灣的守護神,透過遶境、進香活動,展現寺廟的組織動員能力,此其一;在漫長的香路歷程, 既是對香客的信仰考驗,也是人際無差別的交流,此其二;人身是道場,憑體力、毅力徒步跋涉全程,宛如行禪,除了淨化心靈,也完成自我-虔誠向道,此其三。這些「迎媽祖」變成「痟」、「瘋」的「非常」行為,其深層意義,值得大家去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