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南五條港的五月五

  • 次標題:第118期-2018/06
  • 文:陳坤毅
  • 圖:陳坤毅、李昀諭
  • 點擊數:2586
五條港處處充滿端午氣氛。
簡介

每年端午節皆有屈原祭祀慶典的臺南水仙宮,於三百年多年前創建,位居五條港區中心位置,三大郊商的辦事處「三益堂」也設於廟內,迭經增修的殿宇,是當時府城最壯麗、最氣派的民建宮廟。廟埕前方是南勢港的碼頭位置,昔日停滿運貨的水船,為水陸交通必經之地,宮口商家雲集,茶樓酒肆與青樓妓院紛紛興起,曾是紙醉金迷之地,更出現點心小販叫賣,發展出多樣的小吃文化。

談到舊曆五月五日的「五日節」、「五月節」,源於驅瘟避疫的習俗,即為大家所熟悉的端午節,這熱鬧的一日有不少人手裡都忙著,有綁粽的、有划槳的、有插艾的,還有打水的,是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重要節慶民俗之一。

古都臺南作為臺灣文化起源之地,仍有豐富的民間習俗傳承至今,最適合選傳統節日之時造訪、踏查。其中「五條港」地區對於清代臺南府城發展影響甚鉅,三世紀以前的台江內海逐漸陸化,府城西側新生地浮出數條水系,彼時由地方的三大郊商與官方共同出資疏濬,形成五個主要的港道系統,故稱五條港。這些提供通商運貨之用的港道樞紐,維繫府城對外的貿易往來,在乾隆年間盛極一時。

後來因為港道淤積嚴重以及經濟重心轉移,在時間的推移下,五條港區的繁榮漸趨平淡。儘管原有的運河港道深埋地下,昔日舟揖帆影也消逝無蹤,其歷史文化底蘊仍滋養著府城人的日常生活,以民俗延續城市的記憶。就讓我們從五條港區開始,重新認識、體驗我們習以為常的端午佳節。

台南的城市發展與水文化息息相關,衍生出多元的信仰。.JPG台南的城市發展與水文化息息相關,衍生出多元的信仰。

自大夫成尊王 從廟埕變市場

臺南的城市發展與水文化息息相關,衍生出多元的信仰,在航海守護神中,除了天上聖母、玄天上帝外,還有水仙尊王。水仙尊王多合祀五位神祇,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的五水仙, 分別為大禹、奡王、楚王、伍員及屈原,皆是與水有關係的歷史人物。有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其中一個傳說,即是為了要紀念懷石投江的屈原大夫,這位愛國志士在死後被封為五水仙中的「忠烈尊王」。

每年端午節皆有屈原祭祀慶典的臺南水仙宮, 於三百年多年前創建,位居五條港區中心位置, 三大郊商的辦事處「三益堂」也設於廟內,迭經增修的殿宇,是當時府城最壯麗、最氣派的民建宮廟。廟埕前方是南勢港的碼頭位置,昔日停滿運貨的水船,為水陸交通必經之地,宮口商家雲集,茶樓酒肆與青樓妓院紛紛興起, 曾是紙醉金迷之地,更出現點心小販叫賣,發展出多樣的小吃文化。

從華美廟宇裝飾舊料
感受昔時風采

時至日本時代,由於三郊的沒落,連帶影響到水仙宮的管理維護,還差點落得被拍賣的下場。二次大戰期間,為了防空空地的闢設,水仙宮的後兩進及周邊民房皆遭到拆除,直到終戰後才重建殿宇,但規模已不同往日,只能從部分華美的裝飾舊料窺探舊時風采。

雖然五條港的光輝漸退,填平後的南勢港碼頭與水仙宮廟埕構成的偌大空間,吸引許多小型攤商在此交易,1930 年代日本人為了衛生管理問題,建立新式市場賣店,佔地範圍大於水仙宮不少,發展至今即為現在著名的水仙宮市場。

臺南水仙宮附近可以看見父執輩經常吃的傳統糕餅。.JPG

臺南水仙宮附近可以看見父執輩經常吃的傳統糕餅。

每到五月五的前幾日,水仙宮市場就開始浮現屬於這個節日的「味道」,竹葉清香交融糯米飯香的陣陣誘人氣息,從攤商擺出琳瑯滿目的粽子中飄出;菖蒲、艾草、榕枝與龍船花等, 混合出淡淡草植的幽香,稍稍沖淡暑氣帶來的不適。來到水仙宮市場,能充分感受到端午節裡的嗅覺記憶傳承。

陳坤毅 攝 (1).jpg攤商中琳瑯滿目的粽子散發竹葉清香交融糯米
飯的陣陣誘人氣息。

港裡龍船已成過去 今日只見路上行車

清代臺南「扒龍船」主要的舉辦地點在五條港區,五條港道中又以佛頭港水域較為寬敞, 因而作為鬥龍舟的場所。彼時合稱五條港區五大姓的南勢街郭姓、北勢街許姓、佛頭港街蔡姓、老古石街黃姓、外新街吳姓,在端午節時都會各備龍船競渡奪錦,當年曾有詩作描述「佛頭港裡鬥龍舟,擁擠行人到岸頭」,其喧騰之盛況可見一斑。

佛頭港早年以杉木轉運為貿易之大宗,是蔡姓族人的勢力範圍,雖同為泉州移民,卻分成相異發源村莊的「前埔蔡」和「大崙蔡」,並分別建立供奉玄天上帝的「聚福宮」與「崇福宮」。說來也是有趣,當時這兩個同宗族人常為越界攬貨而大打出手,甚至波及其他店家, 驚動了官府介入,最後由知縣立碑示禁,是府城俗諺「蔡抵蔡,神主牌仔摃摃破」的由來。

今日早已不見港道遺址,幾乎被透天房舍所取代,日本時代開闢的道路(今民族路三段) 成為新的商業介面,使原本面朝佛頭港的店家紛紛轉向,聚福宮與崇福宮兩座地方信仰中心也在改建重修時轉移了座向,這樣的城市發展現象十分耐人尋味。而相較於崇福宮,聚福宮大致保留日本時代重修後的樣貌,街屋型的廟宇建築,狹長的空間有著洋式的牌樓立面,擁有此類特徵的老廟多已改建的情形之下,更凸顯出聚福宮的可貴。

百年日月精華 盛夏午時沁涼
主祀媽祖的海安宮肇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位在南勢港西端近鎮渡頭之處,故又稱為「鎮港媽」,擁有三進的巍峨廟貌,亦為當年三郊所管轄的廟宇之一。然而在二次大戰期間,海安宮遭受盟軍轟炸,廟體嚴重受創, 僅留有花崗石龍柱一對及兩口古井,現貌已是戰後重建的殿宇。

海安宮裡的兩口古井造型特殊, 以圓形及半圓形象徵日、月,稱為日月雙井或龍鳳井,是當時府城西側海岸線地帶珍貴的淡水井。每逢五月五,都有不少民眾來到日月雙井取「午時水」,以求趨吉避凶。不過日井因水質逐漸混濁不宜使用,月井則依舊清澈見底,故目前取水祈福皆以月井為主。

近年來海安宮擴大端午節的慶典,另外加入立雞蛋及鬥蟋蟀等體驗,更創意地發想「接午時水」的活動,自月井接管引水至廟埕,午時一到井水就如噴霧般灑落,民眾淋著水絲淨身去穢氣,在豔陽下享受沁涼的歡樂。

台南水仙宮的後兩進及周邊民房皆遭到拆除,直到終戰後才重建殿宇,但規模已不同往日,只能從部分華美的裝飾舊料窺探舊時風采。.jpg

台南水仙宮的後兩進及周邊民房皆遭到拆除,直到終戰後才重建殿宇,但規模已不同往日,只能從部分華美的裝飾舊料窺探舊時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