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藝以人揚 糊紙工藝千年傳

  • 次標題:第132期-2020/10
  • 文:李佩芬
  • 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點擊數:1182
李清榮藝師製作的八仙,做工細緻,在臺灣已經較為少見。
簡介

糊紙工藝在民間有1,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糊紙不論是用於喜事或喪事,最終都將隨火歸天,無法像其他藝術創作被保存下來,為後人所欣賞把玩或研究。直到近年,越來越多的糊紙藝師,將其作品朝向藝術化,且隨著時代的改變,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現代人使用糊紙的時機,多限定於喪事的紙紮用品,然而糊紙的項目其實很廣泛,包含了婚、喪、喜、慶,可說從出生到往生,無所不包。總括而言,糊紙主要用於三方面:喜事,如生子、成年、做壽、婚宴等;廟宇祭祀,如建醮、普度,舞龍、舞獅,以及喪事所使用的靈屋紙紮用品。

糊紙翻轉死亡意象登國際

2016年時,臺灣的糊紙藝術甚至翻轉了過去人們眼中「死亡」的意象,新興糊紙店受邀至巴黎羅浮宮參加法國巴黎設計師週,從民俗用品變身成外國人眼中特殊的傳統藝術品。今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也特別授予張秋山與李清榮兩位工藝保存者「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榮銜,並於萬華剝皮寮展出兩位藝師神采煥發的糊紙作品。

此次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林承緯院長,特別介紹兩位藝師的背景與展出作品特色。

六獸山守護廟宇

張秋山藝師是臺北市大龍峒糊紙藝店「茂興齋」的第三代傳人,今年80歲,店鋪就位在保安宮附近,是臺北區域最資深的糊紙工藝師。在19801990年代,雞籠中元祭所需的糊紙藝品都是由他承作,保留了臺北傳統的純樸老工藝風格。而這次張秋山藝師所展出的作品特別挑選了「六獸山」,作品風格純樸、樸拙,是臺灣本地難得一見的作品。

六獸又稱「六宿」,指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麒麟)、螣蛇(飛蛇),同時代表東、西、南、北、中央(勾陳與螣蛇均主中央)等方位。因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六獸糊紙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金門一帶的「六宿」神通常各自獨立,每尊神像腳下各踩龜、蛇、雀等神獸,而其他地區則多以六獸山形象出現,即在方形底座上紙糊成山形,並嵌上六獸,不論何種形式,旨在祈求六獸守護廟宇。

八仙臺灣本土少見

另一位藝師李清榮,今年62歲,原本是臺南人,小時候隨著父親搬到臺北。高中時唸的是美工科,因此糊紙風格多了學院派的色彩,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較多的創新風格,作品不同於傳統派的古樸,尤其是神像、動物一類的藝品更是精緻細膩,與眾不同。近幾年保安宮的放火獅就是出自於他的手藝,可說是北部糊紙師代表。展覽期緊接著中元之後,展出的作品,除了中元普度常見的糊紙藝品外,更製作臺灣本土較為少見的八仙作品,現場氣勢相當宏偉。

糊紙工藝特展在剝皮寮這個傳統區域展示作品,試圖透過展覽打破過去民眾對於紙糊、紙紮的「死亡」刻板印象,並透過工作坊,讓民眾體驗糊紙中的剪紙技藝和小涼傘製作,藉此使糊紙藝術能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