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確立個體身分認同的祭典 卑南族大獵祭、布農族射耳祭、排灣族春射

  • 次標題:第135期-2021/04
  • 文:李冠杰、黃尉瑄
  • 圖:王昱心、獵人學校協會
  • 點擊數:1547
部分卑南族部落在年祭有著盪鞦韆的習俗,族人們會在祭典舉行的廣場上用巨竹搭起鞦韆,盪的愈高代表祖靈的祝福愈多。
簡介

原住民文化在各式文化衝擊下,如何傳承成為最大挑戰。卑南族的大獵祭、布農族的射耳祭及當代排灣族的春射,成功凝聚族人情感並由此建立身分認同,因而成為三個族群面對各類外來的文化衝擊時,最為重要的傳統祭儀。

有別於臺灣主流傳統節慶如春節、端午、中秋與大規模的神明遶境活動,部落小規模的祭典雖較不為大眾熟知,但是這些祭儀重視自然生態、敬天畏神的價值觀,或是由狩獵衍生的合作、分享的精神,都可以在這些祭典中呈現,彰顯其文化意涵的多元、厚實。

卑南族大獵祭——新舊傳承與團聚

卑南族人圍著廣場上由巨竹搭起的鞦韆,牽手跳起傳統舞步,兩名年輕族人協助以拉繩將鞦韆高高盪起,神靈的祝福滿溢,家人相聚的喜悅透過嘹亮高亢的歌聲,傳遍整個原野。

「大獵祭」(Mangayau)是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典,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王昱心表示,完整的大獵祭融合了男性護衛部落、年祭期間紮營狩獵、長者教導青年學習文化、青年服務長者,而女性在家預備飲食物並備服飾、花環,等候在外紮營、狩獵的家人返回凱旋門。之後,還有除喪的儀式,讓過去一年家有喪事的族人,在除喪之後可以再度加入部落的活動。綜合性的儀式活動,族人稱為「年祭」,傳統的大獵祭時程則約兩到三個月,從每年年底到隔年年初。

在年祭期間,族人上下一心、分工合作,一同完成所有的準備和儀式。青少年透過「猴祭」(Mangamangayau)訓練勇氣,婦女則努力採集,預備祭儀期間家人需要的服飾、飲食。成年禮後的青年(Bansalan)跟隨部落男子一同上山巡護獵場、狩獵,夜間則在營地跟隨長者學習古謠、狩獵知識及歷史傳說。這些都是晉級儀式前必要具備的知能。

在野外,年輕人跟隨獵人,學習認識山林的知識與狩獵的各種技能。進入獵場狩獵不僅是追尋野獸,而是要認識山林的土地、植物、動物相關的知識,更要理解狩獵的倫理與規範。族人深信,只要懷著虔誠,遵守祖先留下來的規矩,守護土地、山林與野獸的神靈,會被賞賜獵獲;因此獵獲不會販賣獲利,而是要跟親族分享。狩獵在卑南族文化是必要而神聖的大事,婦女會將自己的祝福編進花環,在獵人返歸凱旋門後,將花環獻給尊敬的獵人。

從傳統到現代,經過社會環境的變遷、族人紛紛到外地求學、工作,由於返鄉參加並非便易,如今大獵祭辦理的時間逐漸縮短。但是近年來部落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年輕一代的族人比以往更願意回到部落學習自己的文化,回到祖靈庇佑的土地。

布農族射耳祭——男孩成年的必修課

一大清早,布農族男孩在父執輩的指導下,手持弓箭,專注瞄向前方設置的標的——鹿耳;伴隨著一旁家人的加油聲,男孩滿懷自信的放箭,精準命中目標。射中鹿耳(當代以在祭典時捕到的獵物為主,如山豬),象徵男孩將獲得神靈的庇佑與部落的認同,來日可以成為好的獵人。如果這項儀式性的首射失誤,不僅男孩不會受到祝福,未來的生命也會遭遇不測;所以參加這項儀式的男孩及其長者的精神壓力極為沉重,因此全程都極為嚴肅,謹慎從事。

射耳祭(Malahtangia),又稱打耳祭,約在每年45月間,傳統上由布農族各部落、家族依據占卜的時間舉行,是布農族年中最神聖的祭典。由於現代人平日較難抽出時間,射耳祭現今多在假日,且以部落聯合舉辦的形式進行;過去各個部落都是分開舉行,現在甚至還以聯合射耳祭的方式辦理。以農獵為主的布農族,尊重與大自然間的連結,會等到小米長大後,才由部落或家族長老們決定該年射耳祭的日期。

在祭典中,射耳儀式是在當天清早,由長老先行示範,接著再由族中被選中要參與的男孩接手;被選的男孩通常78歲。據說這是因為過去新生兒死亡率高,使布農族人認為7歲左右的男孩,生命狀態穩定,已經可以開始參與部落事務。因此,帶男孩去參加射耳,能讓族人明白自家的小孩已經長大,進而得到族人的肯定。

至於射耳儀式為何射的是鹿耳?這是因為鹿的體型比山豬、山羊要來得大,被布農族人視為是最想獵到的獵物,因此射中鹿耳即象徵著未來會成為優秀的獵人。另外,布農族認為鹿、山豬、山羊等有蹄的動物因為體型較大,比較適合與族人共同分享食用,而且這些動物因為動作靈敏,狩獵起來較為困難,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才有資格被布農族人稱作獵物。

射耳祭除了最重要的射耳外,其儀式還包括部落氏族自我介紹、獵前槍祭、狩獵、報戰功、分肉、誇功及酒宴等。此外,男女在祭典中的工作也有所不同,普遍來說,男性須上山打獵,而女性則在家釀製小米酒,且不會參加射耳,只能在一旁觀看,這並非重男輕女,而是在原住民族社會中,性別分工相當明確,兩性都扮演著重要腳色。

由於時代變遷,目前布農族射耳祭的時程已經縮短,往往在幾天內完成整個祭典;加入了許多傳統競技如賽跑、負重、鋸木、摔角、擲遠等,希望能吸引青年回鄉參加。即使如此,不變的是,射耳祭背後的文化意義,將透過布農族人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排灣族春射——弓箭民族對自然的尊重

在排灣族傳統的的觀念中,隨著春天到來,小米進入播種期,這個時候各種動物開始繁殖。春天是大自然交替的起點,對排灣族男人而言,在這個給大自然休憩、恢復生機的時刻,是整理、購買自己的農具如鋤頭、犁耙及獵具,如弓箭、槍矛、獵刀之類,並與族人相聚、分享去年的收穫,對親友誇示自己作為的最佳時機。

後來這種誇功逐漸演化為體能、技藝的較量,如摔角、擲矛、射擊、射箭等競技活動,皆受族人喜愛。由於弓箭文化已在排灣族流傳許久,且早期排灣族社會認為,射箭(penanaq)是成年男子必備的技能;因此,在各競技項目中,射箭自然最受族人歡迎,在春天比賽射箭——「春射」便成為復振排灣族的傳統特色文化,也是當代創新的傳統之一。

排灣族耆老認為,春射不只是一項競技,除了讓族人們把握時間訓練之外,也會提醒族人不要去侵擾山林中正在繁殖的動物,展現出排灣族對大自然的尊重;同時,排灣族自有的弓箭文化,也能藉由春射成功地傳承下去,延續排灣族狩獵及尚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