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功能與效果
臺南市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廟會活動和陣頭種類都非常多,通常規模龐大、演出頻繁,是傳統藝術多元發展的城市。在廟會慶典活動中,各式各樣的陣頭穿插其間,除了具宗教儀式性的擡神轎、進香團之外,還有文陣、武陣與藝閣等。這些陣頭可於行進中表演,也能定點演出,不僅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也保留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臺南市除了有經常性的廟會活動外,能見到許多傳統表演藝術之外,臺南市政府更積極地提升城市經濟,一方面使其快速走向國際化,另一方面可以推展行銷臺南市的傳統藝術,因而自1996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
此活動開創國內由地方政府舉辦大型國際藝術文化活動風氣之先,分別邀請世界各國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團體,到臺南各地進行表演,使臺南民眾大展視野,不必出國也可欣賞世界各國民俗藝術之美。國際團隊在臺南期間,也安排「藝陣探館.跨域交陪」活動,是各團與臺南在地的傳統陣頭團體進行交流、互相觀摩,往往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不僅可以落實「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理念,同時可以達到保存暨推廣世界各國文化資產,友善國民外交,並宣揚臺灣在地文化藝術之功能。
「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實施至今已經有二十六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從開始時的邀請團隊,轉為由各國團隊自行報名參加活動。從2012與2014年有十三個國家的表演團隊參與演出,到2018年有二十個國家,包含臺灣的團體共有三十三團參與盛會。2018年正好是臺南香科年,上半年西港刈香等民俗活動,下半年就緊接著執行第十一屆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因此規劃以香科特色規劃「出陣.交陪.排陣勢」主題,象徵與各個參與的國家結成大型交陪境。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精心安排「藝陣探館.跨域活動」,特別邀請兩團日本的陣頭團體,來臺與在地陣頭團隊進行深度交流合作演出,像這樣專門以臺南特別的陣頭文化為主題,結合各國表演跨域互動,達到「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呈現多元節目內容,突顯地方特色,照顧各式觀眾,以及擴大節慶的效應。
國際藝術節
近年來各國政府與各民間單位試圖結合觀光、科技,以推廣各項在地藝術,因此世界各地也掀起舉辦藝術節的風潮。而不同國家有屬於自己特色的藝術節,尤其是與數位、科技有關的藝術節,分別受到年輕族群青睞,例如:荷蘭每兩年一次定期在安荷芬舉辦的飛利浦科技藝術節慶(STRP Biennale,後簡稱STRP),是以科技驅動的文化當作發展主軸,展現出新科技如何融入藝術,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許多充滿科技性的藝術品,像是光、互動性機器人、表演、實驗性的音樂和影片等,STRP是近幾年受到注目的科技藝術節慶。德國從2008年開始的法蘭克福NODE數位藝術雙年展(NODE- Forum for Digital Arts),是讓設計師、創意程式設計師、數位藝術家和創意人士一起創作的雙年展。奧地利每年舉辦「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2017年的主題則聚焦在「人工智慧──另一個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he Other I),從人類的本質、倫理、哲學思考,人工智慧如何被應用在藝術中,此藝術節也讓林茲這個蕭條的城市活絡起來。
在新興技術蓬勃發展之下,全球各產業逐漸往數位化發展,臺灣觀光產業也開始有數位轉型之情形;為因應旅遊消費者走向自由行之習慣,觀光局鼓勵科技產業與觀光結合,期望能帶出觀光數位轉型之契機。另外,文化部為鼓勵跨領域創作,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結合多媒體數位科技,推廣多元藝術發展理念,以發掘展現高度藝術性、精緻性與互動性之創新製作。而這些科技產業與表演藝術,結合觀光產業,定能創造經濟與藝術發展雙贏的情景。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將城市中常民節慶之活動,結合科技重新規劃、設計、籌備成為國際藝術節的活動,進而運用活動的創意、組織、資源帶動行銷,讓藝術節帶來觀光商機,使臺灣的觀光產業復甦,從而看見國際藝術節在臺灣的更多可能,這仍是值得深思與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