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爆炸的年代,各大藝文中心、文化單位每年每季舉辦多種藝文活動,相形之下觀眾能選擇的藝文活動更加多元廣闊,不論是音樂、視覺藝術、肢體藝術各藝術之展演型態更加豐富多變,不同類種藝術的疆界也逐漸被打破,促使更多元的藝術型態、展演形式產生。然在這藝術爆炸、競爭強烈的市場環境中,國樂人要如何在時代潮流下保有一席之地並持續發光發熱,成為近年樂界熱門話題之一。
多元跨界 蔚為風潮
關注於臺灣近十年國樂走向,各大樂團皆有不同創新,綜觀而言,共同方向皆為多元藝術展演的結合,如北市國「全民瘋跨界」系列、臺灣國樂團近期的「超.樂系列」之《紅樓夢》等等,以多元跨界方式製造音樂會中的「吸睛」亮點已為當前樂界發展的方向與潮流。
而以音樂表演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此一現象,音樂會與觀眾之間,並非簡單的給予或接受功能,兩者間相互影響,意即音樂會應該有教育觀眾的功能,而觀眾也應有監督音樂會的責任,因此音樂會中各元素的比重與平衡及其重要,跨界結合的問題在於兩者之前的角色,音樂應作為主體,如果淪為陪襯,那麼不僅未能幫音樂增色,也會喪失演出意義。
鼓勵首演 書寫新聲
大大小小音樂會中,可看見越來越多新銳作曲家之首演作品,甚至於專業院校中修習作曲學生人數大幅提升,近幾年海內外亦有許多國樂器之作曲大賽,新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產出,但現在的作品不像早期七零年代,音樂會不多、作品少、作曲家也少,而現在東西方作曲家,外籍人士、華僑都願意為中國樂器作曲,在作曲上看到很燦爛的 天空,種種皆促使樂器改良、技法提升。
然隱含在此現象之下,作品朝向西方交響效果或者現代音樂之陌生化邁進,其觀眾接受度、傳統與創新之兼容性及樂器特性之考量為作曲家努力目標之一。
作曲巧思 豐富國樂特色
世界音樂的環境之下,國樂以絲竹加吹打形成之交響樂團編制,許多作曲家反而在創作上減少彈撥樂器的比重,但這實非必要;再者國樂器與西方樂器之特性差異相當大,國樂如果想在國際發展,作曲家是否可以透過專業的作曲技術將每樣國樂器的樂器特性發展為樂曲特色?
國樂在藝術環境裡難能可貴的現象在於創作上,許多國內外不同背景作曲家的投入;在演奏上,專業音樂院校的完備、多位前輩的推廣,演奏技術提升;在發展推廣上,有許多優質演藝團隊努力著,國樂發展沒有困境,唯一就是不要放棄嘗試與努力,持續創造國樂人的音樂與價值。
相關文章請見 : 跨界亮點:傳統表演藝術跨域合作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