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後簡稱傳藝中心)主辦的「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後簡稱『歌仔上青』)」青苗組集結了一群最年輕的歌仔戲愛好者,在歌仔戲的世界裡,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大方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對歌仔戲的熱愛,成為一顆顆歌仔戲的小小種子,期盼未來成長茁壯,成就一片歌仔戲森林。
陳宥萁跟著阿媽的腳步 做有意義的事
獲得「歌仔上青」青苗組冠軍的陳宥萁,目前就讀宜蘭國民小學六年級,是各項臺灣台語比賽的常勝軍。「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歌仔戲,因為阿媽參加宜蘭當地的悟遠劇坊,我去劇團陪她練習的時候,就會看到劇團老師的教學過程。」陳宥萁說,歌仔戲的腳步、手路和曲調他都很喜歡,也因為有興趣,一直學習到現在。
對大多數同學來說,在生活中接觸臺灣台語的機會較少,而陳宥萁在家中都會跟阿媽交流,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臺灣台語。他說,「因為同學都不會臺灣台語,所以很難聽懂,也看不懂歌仔戲的內容,學習歌仔戲又更加困難,所以在學校也沒有可以交流的對象。」
而2021年宜蘭戲曲節悟遠劇坊演出《吳沙傳奇》時,劇團老師看他願意學習歌仔戲,特別幫他安排了「阿萁」這個角色,「那是一個很大型的歌仔戲演出!演了兩個小時,雖然很累,但是演完之後更喜歡歌仔戲了。」他說。
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陳宥萁參加了「歌仔上青」比賽,除了跟阿媽學,也跟悟遠劇坊裡的老師學,「老師會跟我說要怎麼唱比較好聽,腳步、手路也是老師教我的,練習中最困難的是動作,有時候很複雜,一下子學不起來,要反覆一直練習。」他說。
陳宥萁謙虛地說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每個參賽者都非常厲害,在這個比賽裡大家都會唱歌仔戲,也很感謝明星導師的指導,學習到很多。我很喜歡大家一起學習歌仔戲的氣氛,也希望未來我的同學們能夠一起學習歌仔戲,不然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練習有點無聊。」
他希望臺灣的本土文化能夠傳承下去,所以也常跟著阿媽一起推廣臺灣台語,除了參加各種比賽之外,去年(2023)也跟阿媽一起幫繪本《媽祖婆婆的派對:認識臺灣傳統慶典和神明》配音,「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在看繪本的時候,除了看圖片,也可以用聽的,所以我跟阿媽幫繪本錄音,小朋友就能邊看邊聽,增加更多閱讀的趣味,也變成這本繪本很大的特色,我覺得很有意義。」
羅粲鈞用歌仔戲將大家牽在一起
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後簡稱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高中部一年級的羅粲鈞拿下青苗組亞軍,最初只是小學時被歌仔戲專班學長姐的招生演出吸引,五年級因而進入歌仔戲專班就讀,沒想到在課程當中對歌仔戲的瞭解愈多,愈發覺得有興趣。
羅粲鈞的媽媽胡淑媛也一路跟著她一起學習,利用下班或假日報名大稻埕戲苑開設的歌仔戲藝研班,來自家人的支持帶給羅粲鈞前進的力量。而她的潛力似乎也在努力學習下逐漸綻放光芒,五年級第一次參加宜蘭縣文化局舉辦的「宜蘭尬歌仔」獲得評審特別獎;六年級時與同學合演〈梁山伯祝英台草橋結拜〉榮獲傳承組第三名及個人組最佳潛力獎;也在高雄市文化局主辦的「鮮聲奪人2019高雄市歌仔吟唱競賽」獲得童生組第三名;同年參與薪傳歌仔戲劇團三十周年團慶演出。「每次競賽的成果累積、認識許多喜愛歌仔吟唱的朋友都讓我在這個領域很有成就感,也激勵我更進步,挑戰自我。」羅粲鈞說。
進入戲曲學院開始更專業的學習後,遇到「三功」──基本功、毯子功以及把子功,比起唱腔,對羅粲鈞來說更為困難,「我的身體柔軟度沒有那麼好,像是翻滾等等這些動作對我來說比文戲困難很多。」她充分把握時間,平常有空就會反覆練習,看不同老師在同齣戲裡的演出,觀察老師們的表情、動作、唱腔,再自己揣摩,自己平常的練習也會重複觀看錄影檢討缺失改正。戲曲學院中老師的耐心指導也讓她很是感激,「老師不僅關心我的學習狀況,鼓勵我慢慢來,同時也幫助我建立自信。」
羅粲鈞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歌仔戲,「一些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也許不太懂歌仔戲,但是看到我們在社群軟體上發的限時動態,或者是因為誰介紹之後開始瞭解歌仔戲,就開始追著我們的演出到處看戲。」她說,「記得以前廖瓊枝老師說過,演員需要有觀眾,而這些觀眾就是由我們帶進歌仔戲的大門,由家人、擴及到周邊愛好者,歌仔戲像一條無形的線,把無論在現實中認識與否的人們牽在一起,我很喜歡這個感覺。」
藍士軒自學歌仔戲 帶動家人一起看戲
在舞臺上粉墨登場是許多人的夢想,對現在就讀彰化員林僑信國民小學一年級的藍士軒來說也不例外。
藍士軒從小就是歌仔戲迷,每次看戲總被演員的服裝扮相吸引,他的母親陳泳璇說,參加「歌仔上青」比賽是他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表演,「士軒最喜歡的地方應該是大家一起選表演時所穿的衣服的時候,對他來說可能是一種儀式感。」
因為外婆家附近有間廟,藍士軒從兩歲多開始就跟著外婆到廟裡看歌仔戲,雖然當時他年紀還小,戲劇的內容對他來說過於複雜,但仍被演員所展現的舞臺魅力吸引,看完戲回家後就會學著戲中人物唱的曲調一起唱。
隨著年紀慢慢長大,藍士軒開始漸漸看懂歌仔戲的內容,也會拿著平板搜尋Youtube上的教學影片,跟著老師自學,原來對歌仔戲不甚瞭解的家人們,被他的熱愛感染,除了給予他更多鼓勵外,也開始到處看戲,哪裡有演出就去哪裡看,「士軒最喜歡明華園戲劇團的孫翠鳳,我們都會提早很早去就為了占個好位置。」陳泳璇說。
偶然的機會下,在Youtube上看到「歌仔上青」的比賽訊息,陳泳璇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替藍士軒報了名,「主辦單位很貼心的請老師們錄了教學影片,我們就陪著士軒一次一次看影片,一次一次練習。」陳泳璇說,原本非常擔心他會怯場,沒想到上臺後他的臺風比想像中穩,「下臺後他還跟我說,他心臟跳得很用力!」
斬獲季軍後,學校老師將他的比賽影片播放給同學們看,有不懂的同學發出笑聲,老師也藉機教育小朋友們要學會欣賞別人的表演;在學校的校慶上,校長也邀請藍士軒表演歌仔戲給同學們看,希望讓更多同學認識歌仔戲。
陳泳璇坦言目前在藍士軒的班級中懂得臺灣台語的人可能不超過五個,懂得歌仔戲的人更少,因此目前平常藍士軒都是跟一些鄰居長輩、懂歌仔戲的人交流,未來待藍士軒的年紀再稍微大一點,就能夠參加歌仔戲的營隊,認識更多喜愛歌仔戲的同齡人。
青出於藍
「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動,傳藝做推廣、培養觀眾,有報名就有人會注意著歌仔戲、吸引少年人來熟似,唱好唱禾黑是另外一回事,但會用得作為培養觀眾的方法,予人有興趣深入研究。」身為青苗組及一般組決賽評審之一的王金櫻,「歌仔上青」雖具有競賽性質,實為推廣社會大眾參與、學習臺灣的本土劇種──歌仔戲,也進而開發出更多潛在性觀眾的目標,達成世代交替、源遠流傳。
然而,為達成歌仔戲全民參與的另一重點,即是運用正確的臺灣台語發音、咬字進行唱腔的訓練,因此在青苗組的評比中,實際更加看重的反而是參賽者的聲腔與歌韻,因此「字正腔圓」乃為此次參賽重點。「我看著這陣囡仔為著這改的比賽,勤練台語實在是非常感動,而且這嘛是比賽內底上重要的部分,雖然猶原是有一寡字袂正、腔袂圓的問題,但咱攏愛共囡仔鼓勵,予知影家己的錯誤佇佗位。」王金櫻說,除傳承歌仔戲、積極推動台語正字歌仔戲劇本,亦相當注重學生唱腔、咬字。母語在時代洪流中逐漸消逝,綜觀年輕世代幾乎都是以華語為主流,因此對於使用臺灣台語演出的歌仔戲至關重要,尤以青苗組而言,多為幼童、青年族群,使用機率更為下降。
在「歌仔上青」中,傳藝中心特別安排「明星導師班」,讓參賽者可以經由專業演員的帶領下精進,然青苗組的幼童更是在父母親、師長陪同下,一步一步認識各種臺灣台語發音、歌仔戲身段、唱腔等,並找出正確的發聲位置,不僅讓自己在參賽過程中進步,也無形地讓臺灣台語深植家庭、甚而傳播給周遭親友,足以顯見活動背後的最大效益。
「這次的青苗組導師班還讓我想到我在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歌仔戲社團教學的經驗,有些孩子畢業至今還會聯絡,閒暇之餘就會來看戲作為調劑、成為興趣,進而達到推廣的目的。」擔任青苗組明星導師的張孟逸,身兼演員及老師多重身份,即使每天行程忙碌,仍是不斷地推廣著歌仔戲,為的就是希望可以藉由社團、競賽都是能夠帶起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學習,成為默默地提升歌仔戲觀眾的最佳途徑。
除增加觀眾之外,這次演出許多父母親為著孩子的初登場可說是煞費苦心,不僅有華麗頭飾,甚而租借服裝。衣著華麗外,青苗組的演出其實更須著重唱念部分。「小孩子尚無法理解戲曲的聲腔表演,因為沒有人生歷練,無法評斷他們的情感,我們只能聽咬字、拍板、音色等技術方面著手評分。因此,我建議今年(2024)若有意參賽的小朋友,可以選輕快的『變調仔』(新編曲調),若只唱基本的【七字調】、【都馬調】也很合適。」張孟逸說。
「愛選擇適合家己年歲的角色,譬如講,青苗組若是欲唱老生的曲一定袂到位,干焦會唱著皮、無法度唱入肉。」王金櫻強調青苗組參賽者的選曲原則。歌仔戲常見纏綿悱惻、家庭倫理、國家興亡等故事,然而這些戲文唱詞往往牽涉複雜的情感層面,對於中低年齡的孩童尚無法理解故事情節,往往無法如期發揮演唱技巧,因此無論分組,對於選擇比賽曲目即是一項至關重要的首要課題,更是影響未來參賽發揮的關鍵核心。
「逐家做伙來學歌仔戲嘛學講台語,藝術無境界,只要保持學習就會進步,閣有歌仔戲觀眾更加愛繼續培養。」最後,王金櫻再次鼓勵青苗組參賽者保持初心,即使歌藝、身段非賽程裡最優秀者,但只要勤於練習、認真投入,就會有所進步,況且歌仔戲乃是一門不斷求變、持續進步的藝術,因此更需觀眾的支持鼓勵,方能使之代代流傳,作為臺灣文化的最佳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