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鬼靈的第一印象,無非是詭譎、未知、無法掌握,散發著令人害怕的陰森氛圍。這些來自另一世界,神秘莫測的鬼魅們,也常化身各種形象,於藝術創作中,書寫自己的生命謳歌。
多數時候,與人們對其的刻板印象相反,鬼靈反而被用以諷刺人心的險惡、社會的不義。創作家藉由鬼靈坎坷、受冤枉的命運,試圖激起觀眾的同情,並讓人們深深思考,究竟孰才是鬼?孰才是人?極具古典的丰韻京崑二劇,在敘事觀點上雖有所不同,其戲中的鬼靈卻往往與「情緣」二字相關。有別於社會現實的制約,鬼魂所處的世界不受禮教約束,反而成為人世間未盡戀情的傾瀉所在,《梁祝》及《長生殿》中的山伯與英台、李隆基與楊貴妃便是如此。
身為臺灣常民文化代表的歌仔戲,也有不少經典鬼怪劇碼。在《王魁負桂英》與《寒水潭春夢》中,編劇家將現實世界無法緩解的痛,投射至往生後的世界,希冀在那能讓人得到些許解脫。本身即具奇幻性質,且深耕於民間的布袋戲,則藉由其天馬行空的創作思維,講述如《狐說聊齋》、《新目蓮救母》般的警世寓言,藉鬼神闡述普世價值,發人深省。
悄然地存在於各個故事、戲曲的鬼靈,藉由戲劇情節的變化、多變的敘事結構,不再只是戲曲中的一項道具,而是推動故事前進的主角;某些時候,鬼靈遊走陰陽兩界,有血有淚地追求目標,甚至比人還像人,實乃鬼戲的獨特魅力。面對鬼靈,我們不須害怕,不妨做個看戲人,靜靜欣賞另一世界的悲傷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