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柳琴落地生根 墾植美麗音樂花圃 新作品延伸傳統樂器生命

  • 次標題:第5期-2015/12
  • 文:鄭翠蘋(臺北柳琴室內樂團團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 圖:鄭翠蘋(臺北柳琴室內樂團團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 點擊數:5425
台北柳琴室內樂團長年推廣柳琴音樂,創造各種可能演出形式,貼近大眾。
簡介

柳琴在臺灣發展數十年來,無論在樂團編制、演出形式與行銷推廣上,都有獨樹一幟的風格;臺灣柳琴作品風格新穎、手法細緻,作曲家運用十足創意,結合豐富的音樂元素,啓發演奏者跳脫對自我技巧與視野的限制,開展了更寬廣的演奏空間。

柳琴源自於大陸,原為魯南、蘇北一代的戲曲伴奏樂器,1957年起經過潘妙興、王惠然等大陸民樂家的發掘及改革,為柳琴發展打下了穩固的根基。近30年來香港樂器改革家阮仕春則將柳琴音色與樂器性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與發揮,為柳琴演奏各式艱深樂曲的可能性,打開了一扇門。

柳琴作品走出臺灣

柳琴在臺灣的發展可追溯至1970年代,在國樂前輩陳裕剛、王正平、林聰地老師們的作品引領下,臺灣的柳琴作品開始萌芽。1993年臺北柳琴室內樂團成立,受到大陸、香港、臺灣國樂前輩們大力支持。20年來透過委託作曲家創作、展演、出版樂譜、CD等相關推廣,將臺灣饒富新意的柳琴新創樂曲,推展至世界各地,新作品儼然成為臺灣柳琴發展的重要契機。

1998年臺灣實驗國樂團(今臺灣國樂團)委託作曲家蘇文慶創作柳琴協奏曲《雨後庭院》之後,臺灣柳琴樂曲開始受到兩岸三地的關注。2004年蘇文慶再度為家中的二隻貓公主譜寫樂曲《Cat’s 無言歌》,打開柳琴以模擬聲響及演奏動態,揣摩貓咪的姿態及聲音,開發演奏者自由發揮的表演方式。

2008年起筆者意識到新創作有助於演奏視野提昇,開始逐年委託作曲家為柳琴編寫新曲。其中蘇文慶與筆者合作之柳琴曲《天地星空》與青年作曲家劉至軒所創《夜之綺想》,由於旋律優美、曲風新穎、音樂意象極為纖細的表現手法,顛覆了原有演奏思維,深受演奏者喜愛。上述四首樂曲已廣泛流傳於台灣、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成為許多演出、比賽與考試的指定和自選曲目。其中更有收錄在中國大陸出版之《全國民族器樂演奏藝術水平考級柳琴曲》與《全國高等藝術專業院校使用教材-柳琴演奏教程》中。

各種新創曲都豐富了柳琴這個傳統樂器的表現力。

各種新創曲都豐富了柳琴這個傳統樂器的表現力。

新作品打開演奏視野

2009年後,筆者陸續委託臺灣作曲家王乙聿、林岑陵、劉昱昀、朱雲嵩;香港作曲家陳能濟等陸續接力創作柳琴協奏曲,每年均有新作發表。其中臺灣作曲家常在作品中展現創意,突破演奏技巧,備受矚目。如新銳作曲家王乙聿的《火》,作者以火焰顫動的意象鋪成,以快速的拉弦技巧及豐富的和聲快速轉換,極其複雜的按弦指序表達,帶領演奏者以超級技巧向前邁進。作曲家林岑陵運用極限主義(Minimal Music)之作曲手法,創作《無止境的等待》,樂曲在短小動機上不斷地反覆、擴張,由簡至繁的節奏游移在四條弦間,開啟了柳琴對於極限主義詮釋的第一次接觸與挑戰。

作曲家朱雲嵩所寫之唯美樂曲《夏夜》,以白牡丹、桃花過渡、雨夜花三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為素材,娓娓道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音樂中參雜著慵懶藍調音階與打破規律的錯置節奏,將傳統與爵士風交錯在同一時空中。音樂無國界,2010年青年作曲家劉至軒將德國詩人海涅之詩〈Die Lorelei〉融入創作中,曲名《羅蕾萊》,樂曲充滿畫面,充分表現柳琴優美的特質,演奏者也需要有更大的戲劇張力與聲音表現,才能帶領聽眾進入詩詞情境裡。

臺北柳琴室內樂團也可以跟出版結合,推出兒童音樂會。台北柳琴室內樂團也可以跟出版結合,推出兒童音樂會。

在小眾困境中,追尋新風格  打造臺灣品牌

臺灣最美的不僅是秀麗的景致,高尚人文素質與豐富的文化創意都反應在當代創作中,展現了多面向、多風格的作品內涵。在世界寬廣的音樂視野中,柳琴只是眾多中國彈撥藝術中的一種;創作者、演奏者並沒有因為利益考量而放棄傳承的道路。反觀柳琴音樂在源源不斷的新作品下,催化了豐富而細緻的演奏內涵,跳脫了固有的演奏思維,在獨特又高雅的音樂品味中,不但延伸了傳統樂器的新生命,也跨越了海峽的鴻溝,成為各地柳琴演奏者關注的焦點。

無論群奏或協奏,柳琴家族都可以有所表現。無論群奏或協奏,柳琴家族都可以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