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的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重心應該在宜蘭,畢竟宜蘭本來就是傳統藝術大本營,「未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將會有完整的三個園區,橫跨北高,包括目前位於臺北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宜蘭傳藝園區以及未來的高雄傳藝園區,希望可以服務更多傳統藝術的藝術家與民眾。」
文│趙靜瑜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跟時間賽跑,跟快要失傳的手藝、身段、典型賽跑,在科技凌駕日常,傳統逐漸式微之際,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擬出「傳藝接班人」、「開枝散葉」兩大計畫,一棒接一棒,接連落實,希望擴大傳統藝術人才培育與技藝傳承,留住傳統原貌。新任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表示,「傳藝接班人計畫」、「開枝散葉計畫」等不但逐步落實推動,明年預算也獲文化部加倍地編列,這顯示了文化部重視臺灣傳統藝術的傳承。
傳藝界最大後盾
陳濟民表示,傳藝中心於民國85 年開始籌設,歷經各屆主任擘劃實踐下勾勒出很好的藍圖,以及傳統藝術界前輩們的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自己在文化部內工作多年,瞭解傳藝中心的發展過程,非常感謝歷任主任的規劃,接下這個職位,我內心當然有點忐忑,因為面對那麼多一生都投注傳統藝術發展與傳承的前輩面前,我是晚輩。」陳濟民謙遜表示,他一定會在行政流程以及工程管理的專業上給予傳藝中心以及傳藝界最大的後盾,讓傳藝中心成為傳統藝術的大家庭,更加凝聚傳統藝術界的向心力。陳濟民從小在臺北長大,一路從永和國中、建國中學、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唸到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畢業之後考上高考,本來想在土木界發展。但是人生際遇難以預料,陳濟民退伍之後,高考分發到翡翠水庫管理局,工作五年;之後有機會到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服務,以為還有機會回到土木老本行,沒想到文化部門一待竟超過二十年。中間歷經國美館副館長、文建會第二處處長、臺博館館長到文化部主秘,今年上任傳藝中心主任。
高雄傳藝園區 未來工作重點
在交接典禮上,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文化部指派陳濟民接任傳藝中心主任,主要借重陳主任的行政長才,傳藝中心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高雄傳藝園區的整建工程,這也是傳藝中心未來三園區( 臺灣戲曲中心、宜蘭傳藝園區與高雄傳藝園區) 的最後一塊,希望完工之後,成為推動南臺灣傳統藝術創作及培養欣賞人口的核心基地。
陳濟民表示,位於高雄左營的高雄傳藝園區,整合了臺灣豫劇團現址及中山堂歷史建築等場域,目前正在積極進行整建工程。陳濟民說,他任內最大的責任之一就是把高雄的傳藝園區整建完成,「高雄以中山堂歷史建築整修成傳藝舞臺重心,旁邊有共構的商業區,由於涉及文化景觀、施工工法、施工介面及作業程序,比較複雜,我們希望未來三到四年能如質、如實完工。」
向前輩請益
陳濟民說,傳藝中心重心還是在宜蘭,畢竟宜蘭本來就是傳統藝術大本營,「未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將會有完整的三個園區,橫跨北高,包括目前位於臺北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宜蘭傳藝園區以及未來的高雄傳藝園區,希望可以服務更多傳統藝術的藝術家與民眾。」沒有一般長官的架子,陳濟民嫻熟公務,侃侃而談之間,內心自有分寸,「我常常跟前任主任吳榮順請益,他是這個領域重要的專家學者,創立了臺灣戲曲藝術節,又是亞太傳統藝術節的催生者,非常理解傳統藝術的生態。」陳濟民笑說,以前在部內是「綜藝咖」,「金曲、金鐘跟金馬獎這些業務經常接觸涉獵,現在我是傳藝咖。」
尊重專業
陳濟民說,上任這幾個月來,他常常去看表演,跟傳藝界交流溝通,「我發現真的看戲會上癮,現在看國光劇團的演出我好喜歡,越看越有心得。」陳濟民期許自己尊重專業,運用專業,「就像王安祈老師對自己要求那麼高,我們只能著力在行政面的協助,不干擾他們,讓他們在專業的領域做出好作品。」
陳濟民表示,臺灣有許多國寶級人物,像歌仔戲的廖瓊枝老師、布袋戲的陳錫煌老師、說唱類的楊秀卿老師、南管戲曲的林吳素霞老師等等,「未來人才培育與技藝傳承是我們的重點,這些傳藝國寶都可以傳授一生所學,我也期望接班人可以有閃耀的明日之星,讓傳藝更吸睛。」
健全傳藝生態
文化是文創的根本,陳濟民表示,未來不會輕東重北,「宜蘭傳藝園區是以觀光深度體驗臺灣特色文化為主,讓在地的傳統劇團、傳藝接班人或者是藝生,都會引介到園區戲臺去演出,讓觀光客可以體驗與了解;臺灣戲曲中心則聚焦在精緻專業的舞臺演出,像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等年度節目;高雄傳藝園區則負責南臺灣傳統藝術人才與生態的鏈結,希望讓臺灣的傳統藝術繼續往下深耕發展,「看著這些一輩子都在為傳藝努力的前輩先進們,我自己使命感油然而生,希望能夠健全這個生態,讓傳統藝術的觀眾群不要流失,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