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中找到更多可能「亞太傳統藝術節多年交流過程,讓我們可以有不一樣角度反思,如同城裡、城外,站在臺灣看自己的傳統藝術,再從國外的角度看自己;交流的過程參考國外的現況,與時俱進找到更多的可能。」2017、2019年亦曾擔任亞太傳統藝術節策辦的于蘇英樂觀地看待臺灣傳統藝術的未來。于蘇英說:「所謂傳統,...
2019年對世界而言是個急遽的轉捩點,COVID-19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甚至是思潮。對於產業運轉倚賴各種現場活動(events)的藝術文化領域更是如此,特別是注重觀演關係互動的表演藝術活動,具有在長時間聚集大量人數於單一封閉場域的特性,更是在疫情衝擊首當其衝。過去兩年疫情對於實體展演的...
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權」2019年文化基本法通過後,臺灣各大藝文場館都在努力推動平權計畫,除了改善硬體設施,符合無障礙條件之外,也在軟體服務中探詢各種方式,積極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權」,不會因為身分、年齡、性別、地域、族群、身心障礙等原因產生落差。例如,國立臺灣美術館自2013年推出「非視覺探索計畫...
藝企合作就如同魚幫水、水幫魚「藝文是企業重要的養分。」當代傳奇劇場公關經理陳思妤說,當企業主將事業擴展到與世界接軌,商務社交所論及的話題就不光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談話內容可能擴及到人文藝術觀,以提升自己的高度,因此不論是科技業或金融業,為塑造企業形象,都會把藝文帶進員工訓練或藝文沙龍中,希望員工在本...
電影歌仔戲的短暫輝煌2013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師生在一次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原以為佚失的首部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1955年)電影拷貝,震動文化界。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王亞維說《薛平貴與王寶釧》拷貝的出土,對他有如珍寶,也展開他對戰後歌仔戲與影視媒介結合的研究契機。王亞...
民間力量的初聲 一路摸索出結構其中,較為人熟悉也較具制度與規模的,當屬現今之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後簡稱原舞者)。三十一年前,1991年原舞者由當時的草創團員,在幾位對原住民文化深感興趣也頗具使命感的學者與社會人士的努力協助下成立,早期以學習和呈現原住民族傳統的樂舞歌謠與舞蹈為主,演出中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