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木刨刳 斫而成形古琴又稱為七絃琴,距今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的古琴皆各有特色,唐代琴的琴面弧度較高,宋代琴的琴面弧度較低,有「唐圓宋扁」的說法;古琴的形式也分成許多種,例如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列子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等,自古以來通常用「斲」通稱古琴製作。「很多人以為製琴需...
樹葉吹奏 娓娓道來在香港,稱之為「木笛」;在日本,稱之為「葉笛」;在臺灣,稱之為「樹葉吹奏」。最早有「樹葉吹奏」的出現,各種傳言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出現在唐朝留下的壁畫,一名宮女手裡疑似握著一片樹葉,以嘴吹奏將其當作樂器;而到了現今,樹葉吹奏仍繼續流傳。要學會樹葉吹奏得從挑選樂器開始,洪政國首選...
從印度教儀式與奉獻精神談起文化是形塑區域輪廓最重要的元素,而樂舞則是認識巴里島最親近的方式,巴里島上多數人信仰印度教,甘美朗音樂特性及傳統樂舞手勢、身段,可讓人直觀感受印太區域共有的印度教文化源流。自古迄今,「儀式取向」及「奉獻精神」始終存在於巴里島藝術家創作思考中,因為多數的儀式需要音樂,因此每一...
多島、多元文化的南島語族菲律賓目前的島嶼數目為七千六百四十個,僅次於印尼;但其中的80%屬無人島,僅有二千七百多個島嶼冠有名稱。它的南、北兩個大島分別為棉藍佬(Mindanao)及呂宋(Luzon)島,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剛好代表了兩個受到不同外來宗教、文化洗禮的北天主教與南伊斯蘭教,分別體現了西方與亞...
五幕改成四幕 戲劇性發揮無遺威爾第的《奧泰羅》得以成功,至今演出不墜,部分得歸功於劇作家柏依鐸(Arrigo Boito,1842∼1918)。柏依鐸集文學創作與作曲於一身,對歌劇劇本有其獨到思考。在將文學原作改寫成歌劇劇本之時,除了必要的刪減濃縮角色外,並將原劇五幕改成四幕,符合當時義語歌...
三郊商人知音匯集下的振聲社「振聲社是清乾隆年間,由三郊商人所設立的南管館閣。」振聲社前社長蔡芬得說,早期來自福建的移民,在臺灣定居後,帶來了家鄉的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也帶來家鄉的音樂。臺南是臺灣古都,也是臺灣早期政經文化中心,為使貿易通暢,臺南商人組織了「三郊」,亦即北郊、南郊和糖郊,「郊」是清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