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中的台詞躍然紙張,女子巧笑倩兮的描述,彷彿如銀鈴般傳入耳際。《絳唇珠袖兩寂寞》一書聚焦在女性視角,將傳統京劇女性隱匿的思維,輕輕勾勒而出。《絳唇珠袖兩寂寞》共收錄了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新編的《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及《青塚前的對話》四齣京劇劇本,打破傳統京劇隆重端莊的內...
澳洲表演藝術市集(The Australian PerformingArts Market,簡稱APAM)與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同為現今著名的國際藝術嘉年華。APAM除了展現最新的澳洲當代舞蹈、音樂和戲劇作品,並為澳洲與國際製作展演團隊、表演藝術工作者建立溝通的橋樑;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則以保存及推廣...
現代劇場自1980年在臺灣發展至今,已30餘年,從業餘形式的萌芽階段到資源豐沛的職業劇場,皆為臺灣劇場界帶來為幅不小的變革。然而,舞台前演員光鮮亮麗的面容背後,其實是諸多汗水匯聚而成的美麗大河。一般而言,在劇場界習慣將劇場技術工作者稱為「CREW」,又常取諧音念作「苦魯」。當演出前一週,他們就必須...
77歲的糕餅世家第四代掌門總經理吳紘一話音中氣十足,紅潤容光有如青壯世代,一談起餅鋪的故事便滔滔不絕。有過西藥背景的他,19歲上臺北念書、拚博,52歲才回到新復珍,回望自己生命歷程的轉折與餅鋪的連結,一切彷彿命定。竹塹情緣 52歲掌家業1898年,新復珍商行由家族人稱的「阿嬤」吳張煥一手創立,在...
任何文化裡,都有些規矩,外人常因不懂這些規矩,而惹出笑話,甚至得罪主人,這些文化規矩,形成一個社會的通俗習慣,漸漸而成為民俗。民俗或許來自歷史淵源,或許來自禮儀教育,甚或來自宗教信仰,而所形成的民俗,都有正面意義,也是一個社會得以傳承的重要依據。由林文環、林怡君兩位老師所撰寫的《圖解臺灣民俗》,既有...
過去,傳統藝術就是人們的生活,反映出當時人們所關心的、社會發生的、歷史上演過的種種事件,是來自於對人、社會的映照,因頗能引起共鳴而深受歡迎。隨時代的演變,部分傳統藝術未能立即與時俱進,逐漸脫離了時代的脈動,現代觀眾難以親近,也逐漸因為不理解,難以從中產生共鳴。要如何讓傳統藝術走出老受眾與小眾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