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管是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北市國)、高雄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高市國)、臺南市立民族管弦樂團(以下簡稱南民管)等四大公部門國樂團或是其他大專院校專業國樂系所,在節目策畫上都呈現出多樣性,不管是從表演的形態亦或是內容上,反映了臺灣當下快速變遷下的生態與環境,也積極對應臺灣國樂發展的困...
月前臺灣國樂團第二屆(2015年)「青年指揮培訓計畫」結果揭曉,第一名由北藝大畢業,修習中提琴和指揮的游家輔獲得,第二名為具中西打擊樂背景,目前擔任九天民俗技藝團鼓樂總監和駐團作曲家的曾德偉出線。培育新生代指揮人才綜觀目前華人的音樂舞台(以設有國樂團的中、港、臺、澳以及新加坡等為例),中西指揮的界限...
柳琴源自於大陸,原為魯南、蘇北一代的戲曲伴奏樂器,1957年起經過潘妙興、王惠然等大陸民樂家的發掘及改革,為柳琴發展打下了穩固的根基。近30年來香港樂器改革家阮仕春則將柳琴音色與樂器性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與發揮,為柳琴演奏各式艱深樂曲的可能性,打開了一扇門。柳琴作品走出臺灣柳琴在臺灣的發展可追溯至19...
從國樂出身,出國念音樂學博士返國,文大國樂系教授樊慰慈涉獵甚廣,從作曲彈箏到研究國際鋼琴比賽,著作豐富,但他總沒有把「彈古箏」當成一個職業,「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這些年,我每十年都會給自己下一個新任務,這十年,我計畫一年寫一首新樂曲,每年作演出,要讓古箏有更多當代的新生命。」樊慰慈(左)演出《...
第26屆「傳藝金曲獎」是傳藝金曲獎完全獨立於流行金曲獎的第二年,也是交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專責辦理的第二屆。變通中架構新格局和視野傳藝金曲獎獨立後在獎項類別、評審方式,甚至是頒獎典禮形式,均有機會重新討論和定位,以呼應大獎特質,更貼近傳藝生態。但在資源上若沒有得到充份對應的支持,「獨立」終...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樂之樂」,以音樂劇場形式,訴說臺灣民間製樂工藝故事,文本行走間並以臺灣作曲家作品加以串連。站在製作節目的角度,「樂之樂」為活化台灣有形和無形的音樂資產,進行了良好示範。活化音樂資產如果將民間製樂工藝視為「硬體」製作,音樂作品如同賦予「硬體」生命的「軟體」。「硬體」單一展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