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aban(拉拉板)山腳下的新社部落噶瑪蘭族人,2002年成功復名,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第十一族。新社香蕉絲工坊總幹事偕淑琴說:「香蕉絲織布是臺灣其他族群少有的文化特色,是噶瑪蘭族文化復振的圖紋。」但復振運動剛開始時,過去部落靠香蕉絲編織的生活用品需求,早已被現代便利物資取代,要找回這項技藝只能從...
拼板舟彷彿鐫刻在每個雅美族(又稱達悟族)男人的基因裡,群拼板舟工作室工藝師張世凱表示,對雅美族人來說,拼板舟即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雅美族文化極為重要的一塊基石。雅美族中流傳著一個關於拼板舟的傳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雅美族人發現了一個直通地底的奇妙洞穴,地底住著很多五官貌似鼠臉的地底人,這位族人...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然而該如何將血淋淋的獸皮自獵物身上取下,並完美地製作成身上的衣服或配件、考驗著鄒族人的智慧。阿里山鄒族獵人協會成員、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浦忠勇,在解析鄒族傳統「鞣皮」的奧秘時,開宗明義地說:「拿自己狩獵而得的動物皮毛,製作成屬於自己的皮衣,是鄒族...
編織技藝與原住民生活文化息息相關,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藉此闡述她對原住民議題的關注與發聲。談起編織上的技藝,她謙遜地笑著說:「其實比起前人,我還是遠遠不及。」她曾前往西班牙留學,獲得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建築學院臨時空間設計學位,於金工方面亦有卓越的表現。這些經驗看似與編織無關,...
當頭目難還是當木雕藝術家難?卑南族建和部落第六十九代頭目,而且是臺東最具知名度的藝術家哈古已經七十八歲,但創作靈感依舊在內心持續醞釀,慢慢付諸實現,不曾停歇。「當頭目與藝術家都難,但彼此並不衝突,雕刻是原住民表達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透過雕刻留下原住民的傳統與生活,延續部落精神,將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
2009年由卡塔文化工作室推出的「小鳥不要來」系列作品闡述了對小米豐收之年的期望,作品中使用的「綠蟲珠」為排灣族特有的紋樣琉璃(Glass Beads),這些琉璃珠子不只是單純的裝飾,更是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傳說中,排灣族人為了要在婚禮時有美麗的飾品可配戴,請祭司向上天祈求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