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由卡塔文化工作室推出的「小鳥不要來」系列作品闡述了對小米豐收之年的期望,作品中使用的「綠蟲珠」為排灣族特有的紋樣琉璃(Glass Beads),這些琉璃珠子不只是單純的裝飾,更是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深遠而美麗的文化傳承「傳說中,排灣族人為了要在婚禮時有美麗的飾品可配戴,請祭司向上天祈求給...
偶雕師之於布袋戲,不只是單純的偶頭供應者,也牽繫著布袋戲團運作順暢與否,其在製作技術與偶頭材料上所做的各種改變,更對布袋戲的演出風格帶來微妙影響。布袋戲偶雖然僅比手掌再大一點,但極為精巧細緻,無論是頭盔、軟巾、戲服及偶頭皆巧奪天工,其中,堪稱戲偶的靈魂——偶頭則是由專業的刻偶師負責。在刻偶師的巧手下...
臺灣早年有三大布市——臺北迪化街、彰化小西街與臺南大菜市。彰化因為是鐵路山海線交會處,火車站旁的「竹管市仔」與「小西街」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發展成為布店商圈,當時除了成衣加工、針車行、針線行在此聚集之外,勝興刺繡莊也在此時建立起現今的四層樓店鋪,業績興盛,最盛時期還曾聘請二、三十位的師傅前來...
戲偶藝師倪紳發原是珠寶金工師,因蒐集戲偶服飾,而對此一傳統手工藝製品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與布袋戲結緣。「現有傳統布袋戲服飾大多是中國大陸製作,在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現為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認識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後,才發現臺灣竟然還有人在製作戲偶服飾、配件!」因不忍見到這門傳統工藝從此消失,倪紳發...
「陳啟村!」剛上國小的陳啟村因恍神而被老師訓斥,他雖然很努力想聽懂老師所說的話,無奈,從小說臺語的他,面對滿口鄉音的外省籍老師,猶如鴨子聽雷般,有聽沒有懂,索性拿起紙筆在課堂上畫畫。有一天,媽媽從他書包裡翻出一張他畫的豬,開心說:「哇,你這個囝仔畫嘎甲水喔。」原本為了躲避老師上課的塗鴉,就因為媽媽這...
一縷絲線,放在掌心是如此的輕盈,彷彿沒有一點重量,拿在手中是如此的柔順,似乎稍加用力就會扯斷,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卻緊緊牢牢地纏繞住一個女人的半生,而她竟也不離不棄甘之如飴,還為它挹注所有心血;就這樣彼此相伴20年歲月後,陳惠美成了著名的纏花工藝大師,輕柔的絲線也在她手裡脫胎換骨,幻化出一件又一件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