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臺灣所發展出的「籃胎漆器」,以竹篾編製為胎體,再加以漆工藝裝飾,呈現出兼具竹藝編紋以及漆器質地的美好結合。臺日籃胎漆器 各有風情臺灣產竹,早期即有編織竹器以供生活所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運用竹編和漆藝的器物,在臺灣早年的民間生活中其實很普遍,比如中國大陸習慣稱呼的漆籃,臺灣則稱為謝籃,早期很...
「我想呈現的,並不是單純教條式的二元善惡因果舞台劇。」當被問及《十殿》與傳統說教式的故事情節有何不同時,阮劇團編劇吳明倫如此堅定地回答道。她從建構劇本的過程中,將不同的文本內化於紙上,令傳統的臺灣信仰傳說,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源自神鬼題材 傳統故事的現代再現曾獲臺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
每一齣戲劇多數是導演與編劇對生命或社會的諸多叩問,透過演員的表演,在過程中一次又一次修整、重編與解答。聽著喜歡神秘題材的正明龍歌劇團導演江俊賢談《犀望》從無到有、排戲練戲的過程,我們彷彿跟著德輝、德輝的母親、唐菀、法師……,進入正明龍歌劇團(後簡稱正明龍)對生命、對人性、對社會,乃至對導演或編劇自身...
Lalaban(拉拉板)山腳下的新社部落噶瑪蘭族人,2002年成功復名,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第十一族。新社香蕉絲工坊總幹事偕淑琴說:「香蕉絲織布是臺灣其他族群少有的文化特色,是噶瑪蘭族文化復振的圖紋。」但復振運動剛開始時,過去部落靠香蕉絲編織的生活用品需求,早已被現代便利物資取代,要找回這項技藝只能從...
臺灣的原住民族在2001年至2014年間從九族增加至十六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兩族族人在正名之後,致力於復振傳統,期讓社會大眾深入瞭解隱含在傳統祭儀中的文化意涵。拉阿魯哇族聖貝祭依據拉阿魯哇族的起源神話,遠古時期有一條巨大的鰻魚擋住了河口,因此造成大洪水,「洪水退潮之後,拉阿魯哇族的祖先往東方...
小時候喜歡畫畫的陳明山,自己用紙箱做了一台電視,還畫了一幅卷軸的故事,放在紙箱後方捲動播放,點上一盞燈,效果就像真的電視一般;後來因為家境的緣故,陳明山讀到小學便沒有繼續升學,在做彩繪之前,他賣過包子饅頭、冰棒等等,有一天父親恰好看到有師傅在徵學徒,讓他去嘗試看看,陳明山也因此握緊畫筆,踏上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