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人類、百姓之意;俗,則有群眾普遍流行的習慣之意,兩個字合為「民俗」,而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種類包含各個族群或地方自發而共同參與,有助於形塑社會關係與認同之各類社會實踐,如食衣住行育樂等風俗,以及與生命禮俗、歲時、信仰等有關之儀式、祭典及節慶,通通都可算是「民俗」的一部分。生活周遭的事物透過...
臺灣漢民族的祭祀融合了道教哲學、民間信仰,祭祀的祭品除了當地當季物產、社會現象也影響祭品的種類,長期參與廟會等傳統民俗的文史工作者顏震宇笑說:「除了傳統的祭品外,像是中元普度大拜拜時,也會祭拜旺旺和汽水,就求『旺』!」但傳統上,漢人的祭典會按照宗教的教義和道教的科儀來進行,而原住民族祭典時則是偏向五...
所謂看桌,是指祭祀中擺設的祭品;而米雕,一般人總會想到是在米粒上雕刻的工藝品,但嚴格來講,應稱之為毫雕、芒雕或微雕;而於廟會、作醮或祭典中,以米、麵粉製成的捏麵人,才是所謂的米雕。因此「看桌米雕」,是指在祭祀中擺設的偶塑成品,目的是於祭祀中給鬼神欣賞用的供品。在臺灣老一輩的口語中被稱作「麵粉尪仔」。...
臺南喜樹萬皇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喜樹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8月24日皆會舉行龜醮儀式,2021年,在靜宜大學生態學系退休教授簡炯仁的協助下,「喜樹萬皇宮龜醮」被臺南市文化資產局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靈龜報復 居民懺悔在喜樹還被人稱為「喜樹庄」時,相傳距今大約二百年前,生活在這個...
說起三和瓦廠,時間要回溯到日治時代的1918年,當時瓦廠名稱叫順安煉瓦工場,由許安然創辦,在高雄大樹區登記營業。1935年,李家第一代窯主李意接手經營,並將瓦窯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場,1963年,第二代窯主李玉柱再將瓦場更名為三和瓦廠,自此譜下李家四代瓦廠經營的興衰史。天時、地利、人和 &n...
北頭城、南恆春,每逢農曆七月,「搶孤」這場帶有濃厚神鬼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動,分別在臺灣南北兩地盛大展開,參賽者使勁攀爬塗滿牛油的棚柱,奮力攻頂,攀爬者險象環生、觀賞者莫不看到目瞪口呆,整個過程緊張又刺激,吸引大批人潮群聚圍觀,傳承數百年的民間習俗,不只反映了先民開墾臺灣的艱辛歲月,背後更涵蓋超渡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