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新竹的青年學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這是新竹青年國樂團藝術總監劉江濱舉辦竹塹國樂節的初衷,雖然一開始被眾人質疑且不被看好,然而,在劉江濱與團長洪雪艷的努力下,竹塹國樂節今已邁向第九個年頭,並成為新竹另一張文化名片,每年吸引萬人朝聖。 新竹青年國樂團打造竹塹國樂節承辦竹塹國樂節的新竹青年...
今年邁入十週年里程碑的高雄春天藝術節(以下簡稱春藝),最獨一無二、別具特色的系列節目,即是歌仔戲劇場聯演;來自全國的優秀團隊已陸續於春藝推出超過20多齣新製劇目於大東劇場呈現,藝術節不僅藉由徵選,督促各歌仔戲團自我挑戰、製作創新且精緻的劇場大戲,聯合行銷造成的聲勢與連年售罄的成果,更讓歌仔戲在高雄風...
「小時候拿著板凳坐在廟口看戲⋯⋯」這是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熟男」與「熟女」,經常會掛在嘴上的一種失落,某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驕傲。 是啊,那是個臺灣戲曲現場演出的黃金年代,特別是1950-1970年代前後,猶如今日網路追劇的狂熱,一到了華燈初上,許多人不能自制地成為追星族。不同的是,當時戲...
2019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一心戲劇團承接製作,放置於此框架下的《當迷霧漸散》,上演前,很自然的會被設想為一齣歌仔戲,即使擺明詮釋的不是傳統本,也理當是齣新編歌仔戲。一旦類型確定,大眾的審美期待,評論的方向,如同有了基準。然而《當迷霧漸散》幾乎完全跳脫歌仔戲的傳統語言,美學路線顯然走向創新、顛覆、...
1957年,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在北投成立,以復興劇校(與國光藝校)為基礎,歷經合併、改制、升格而成立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在2017年慶祝創校60周年。 傳統戲曲如何接軌當代社會發展從復興劇校到戲曲學院的60年裡,臺灣社會經歷了幾個世代的巨大改變,傳統文化藝術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從一枝獨秀...
面對戲曲現代化的挑戰,前人的腳步從不曾停歇,大陸進行戲曲改革更是提倡「傳統戲、新編戲、現代戲」三條腿走路,不論是哪一個路子,改變敘事節奏與強化人物情節,充實結構內涵,戲曲劇種本色依然鮮明。然而時下趨勢卻是「流行快時尚」,年輕人競相哈韓哈日,戲曲對他們而言,與日暮垂年的耄耋老人幾無差異。學戲的年輕人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