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屋下的葬禮》是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的「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壓軸場,2018年12月22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藝術總監胡健可以說是整個演出的靈魂人物,為此,在連同「熱身預演」的十多分鐘,合計約一百分鐘的演出謝幕後,他面對充滿熱情、激情的觀眾...
雲集本土傳統戲劇戲曲菁英唱響滿廳堂的時代記憶與情感由王友輝擔任編導的《相思唱歌仔》,邀請了呂雪鳳擔綱攜手,薪傳歌仔戲劇團的張孟逸與古翊汎、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陳昭香與孫詩雯、春美歌劇團郭春美與簡嘉誼、秀琴歌劇團的張秀琴與莊金梅、楊秀卿的微笑唸歌團、「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江明龍、以及數位國內劇場優秀演...
傳藝金曲獎首次在臺灣戲曲中心舉辦「傳藝金曲獎」自第25屆起從原來的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獎項中自立品牌,由傳藝中心接辦以來已邁入第五年。在時代變遷下傳統藝術從業人員與日遞減,設立獎項目的除了鼓勵傳統藝術從業人員外,也能對外多出展示傳統藝術的管道,並讓藝術工作者一起相互扶持、成長。第29屆傳藝...
「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自2000年舉辦迄今,持續從特定的策展視角出發,涵蓋傳統工藝、戲劇、音樂、舞蹈、偶戲等各個範疇,藉由展覽、演出、論壇、工作坊、座談、工藝示範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不僅成為國人接觸亞太地區傳統藝術的重要櫥窗,兼顧學術性、藝術性與互動性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也成為亞太傳統藝術界備受肯定的...
「當臺灣的崑曲與日本的傳統藝能舞踊、三味線合作創作,將爆發什麼樣的創作火花?」這是2017年8月31日,聯合報資深文化記者陳宛茜發布橫濱能樂堂與國光劇團的合作簽約新聞的破題之句。乍聽要將各自擁有深厚文化內涵與豐富藝術積澱的幾個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舞踊與三味線元素共同交融呈現在一個舞臺上,...
一九六○年代,臺灣社會驟變,寺廟文化消褪,民俗藝術凋零,低級趣味泛濫。一九七○∼八○年代,相繼締造經濟、政治雙奇蹟之後,國人開始反思人文意識,一些學者專家呼籲搶救民俗藝術,於是田調、研究、推廣,一時蔚為風氣,並引起政府的重視:教育部設置民俗藝術薪傳獎(1985)、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臺灣戲劇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