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吳興國與一群戲曲演員,意識到傳統藝術優勢不再,在認真思索傳統戲曲如何與當代劇場接軌下,當代傳奇劇場於焉誕生,創作的戲曲作品跨越了中西古今,經常受邀赴國外演出,包括英國倫敦皇家國家劇院、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等。四、五年級生...
馮翊綱說起身為編導的創作理念,見解獨特且犀利。「君不見唐代韓愈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耗費銀錢,而作《諫迎佛骨表》,險遭天子處以極刑?再有北宋蘇軾,因『一肚皮不合時宜』而屢遭貶謫,最後竟謫居儋州(今海南島),這些古代文人的境遇正是政治性不正確的最好寫照。」但也因為如此,讓這些古代文人的風骨令後人景仰,其文...
獲得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得主曾永義說:「這個獎的最大意義,就是肯定了與我一起努力發揚傳統文化的朋友、學生、民間藝人、藝術家。」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致力於戲曲理論與戲曲史根本性、爭議性問題解決,並開啟俗文學資料的整編研究。曾永義的得獎感言,卻是感謝數十年來一同...
自2014年開始與真雲林閣合作,傅建益便與團長李京曄一同打造出全新的掌中戲實驗劇。傳統掌中戲並無導演與編劇兩者職務,多是由表演者從老師傅身上學習各種戲碼,再經自身演繹後展現而出,因此,表演者即是編劇與導演。「我原本就是學戲劇出身的,當初李團長找我一起合作時,表示要打造全然不同的掌中戲,我就想著能否將...
每當來到民權歌劇團的演出現場,我們總能看見一位老先生「西裝筆挺」地端坐在文場位置,他就是老團長──林竹岸藝師。一手創辦民權歌劇團的他,在臺灣傳統戲曲界闖蕩超過一甲子歲月,不僅精通中西樂器,兼能奏演歌仔戲、客家戲、京戲、布袋戲等後場音樂。林竹岸一身西裝革履,帶著謙遜與溫暖的笑容,精準地說明了老藝師對於...
幾近失傳的臺灣閩南懸絲傀儡戲又稱「嘉禮戲」,早期由中國福建傳到臺灣,在臺灣發展出北部漳州系統、南部泉州系統的內涵。傳統傀儡戲以宗教儀式為主,南部是祈福酬神儀式、北部則是驅邪除煞目的,所以帶著濃厚的神祕色彩。臺灣傀儡戲操偶方式屬懸絲傀儡,每個傀儡人偶身上的絲線基本16條,多則30條以上,分別控制人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