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亮起那一刻,我們總是被角色的情感牽動,目光追隨著主角的每一次轉身與揮袖,但那些讓一切「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安排,卻往往來自於一群坐在燈光之外的人。他們不說話、不表演,卻為每一場演出傾注了整個生命的專注與技術。
這一期《傳藝》季刊,要致敬這些在聚光燈之外──幕後的藝術家們。
在每一位受訪者的故事裡,我們都聽見一種共通的低語:一直做、一直練、一直不肯放棄。有人在畫筆與漆料之間找回古老的氣味,有人為了設計一束燈光的角度思索幾夜,有人在服裝的層疊與垂墜中,思考如何讓角色一走出來就有氣場。也許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第一排,但因有他們,舞臺才得以完整;戲,才得以發生。
我們把《傳藝》季刊變成一個舞臺,專為幕後職人亮起。同時,我們也聚焦民間「一直做、一直練、一直不肯放棄」的藝師們。他們從傳統宮廟工藝出發,將彩繡轉化為時尚與藝術語彙;用女身挑戰八家將剛猛角色,扛起的不只是武器與符令,更是打破禁忌的勇氣。他們不是為了挑戰而挑戰,而是相信:傳統,可以更永續。
我們也看到劇場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改變。那些曾經被期待沉默、委屈、犧牲的角色,在當代創作者手中被重新書寫。她們開始發聲,也開始學會選擇;而戲裡文本的轉變,也呼應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對命運自主的嚮往。
緊接著,我們跟著藝術家們踏上遠方:在大阪,世博的熱鬧之中,堅持用臺灣的方式站上世界舞臺。在布拉格,國際民俗藝術節匯演中,用傳統技藝訴說臺灣的語言;他們沒有龐大的預算與國際行銷團隊,有的只是熱情、堅持,還有那麼一點傻氣的相信:臺灣,就該被看見。
我們想對所有站在舞臺背後、燈光以外的人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戲才能被看見;即使你不發聲,戲,仍如此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