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戰火煙硝、顛沛流離的年代,一群隨國軍流亡到越南富國島的河南鄉眾,因懷念故鄉,在思鄉情愁的氛圍中,由豫劇名角張岫雲等人號召下組成中州豫劇團,雖當下物質貧乏,但他們以克難方式在軍中練唱、排演以解鄉愁;1953年中州豫劇團隨軍隊抵達高雄左營港,並以中州豫劇團為班底,歸隸於國防部海軍陸戰隊成立海軍...
回到部落找尋紋身文化「拍刺也是刺青,它與時下一般刺青最大不同,就在於插電與不插電;環保與不環保。」人稱華哥的宋海華身兼兩種不同身分,他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工友,也是臺灣拍刺文身師。他在接觸拍刺前即對刺青有相當的研究:「早期我只是玩玩刺青、翻翻一些刺青圖片,算是刺青愛好者吧。」在學校工作讓他有機會到...
早期板橋江子翠是位於新北市板橋區北邊的一個小村落,當地人以務農為主,民風純樸,物質生活匱乏,地方有識之士將藝文活動帶入村落,意外成為傳統北管軒社的沃土,聚慶堂、永安社和現今較具規模的潮和社皆成立於此。潮和社西皮福路兩派兼修臺灣北部臺北、桃園、新竹、宜蘭、基隆等地皆是著名的子弟窟,各有不同風格,其中分...
從宮廷到世界舞臺 柬埔寨宮廷舞蹈的轉變傳統柬埔寨宮廷舞蹈分為敘事性舞蹈(robam reuang)和純舞蹈(robam),演出有錛編樂團伴奏和歌者講唱。該表演最顯著的特徵是舞者身穿金線縫製的貼身服裝,穿戴厚重頭冠與飾品,身體動作充滿曲線和強調四肢末端彎曲,手部動作為視覺焦點,特別是展現手指、手腕的極...
大樹跤的歌仔調「歌仔」是明代以降流傳於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說唱娛樂,後隨清代移民遷臺而在宜蘭地區生根,並在當地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因其無舞臺、無容妝的落地演出形式,往往又被稱為「落地掃」、「塗跤趖」。舊時,農閒季節的蘭陽平原,可見三五好友集結在大樹下,憶起家鄉彈唱著故里歌謠,藉著手捻扇...
「在家打鼓」的夢想十鼓擊樂團遠近馳名的非屬「定目劇」不可,深究之,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單純的「在家打鼓」的夢想。十幾年前,一步一步贏得世界肯定的十鼓擊樂團在世界各地演出時,藉機觀賞了國外各種不同的演出,如至美國時曾到百老匯看《歌劇魅影》、《屋頂上的提琴手》,也到環球影城欣賞《水世界》,「這種『在家表演』...